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将“三农”问题作为新时期工作的重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民的收入低、增收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从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紧随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宏观层面的经济繁荣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鸿沟依然存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的背景之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在于城乡结构调整,而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能力和收入水平则是城乡结构调整中的最大改革。可以说,构建农民长效的收入增长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特征,己然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上述背景之下,本文利用2000年、2004年、2006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面板数据,在统一的研究框架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就中国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收入效应进行分析,试图从微观角度对健康人力资本究竟如何影响中国农民收入这一核心问题做出解答,为健康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中国证据。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1章是对所研究问题的基本阐述,系统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对与本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以此形成形成本文的研究基础,本章还对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做了说明和解释;第2章是研究方法的讨论,对本文所使用的理论、实证模型以及微观计量方法进行介绍,此外,还对研究数据做了概括性的描述;第3-5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研究了健康对农民劳动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收入和非农业生产活动收入的影响;第6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健康对农民劳动参与决策及非农劳动参与决策均有显著性的影响,但在农民参与何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决策中,健康的影响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如身高对农民参与非农劳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超重和肥胖人群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更高;随着热量摄入的增加,农民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显著降低,这些结论与在健康对农民劳动参与影响得到的估计结果相左。此外,健康对不同性别农民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相对于女性,男性农民的劳动参与决策受健康因素的影响更大。其次,在农村家庭层面上,健康对农户从事植物栽培业收入具有显著性影响,特别体现在自评健康指标所衡量的健康状况的影响上,估计结果显示,按简单平均法和赋权平均法计算的自评健康状况对农户种植业的回报率分别为5.8%和9.2%,但除了自评健康指标外,其他健康指标并没有表现出符合预期的显著性影响。在农民个体层面上,不同健康指标衡量的健康状况对农民从事农业活动收入基本表现出一致性的影响,其中以身高和热量摄入的影响最为显著。男性和女性农民的身高每增加1cm,可以分别增加4.29%和2.54%的年农业收入。每增加1kcal的热量摄入,男性和女性农民年农业收入均有0.01%的提升。最后,在农民非农活动收入的健康影响效应上,身高、身体质量指数和疾病冲击对农民从事非农活动收入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存在着性别差异。此外,虽然热量摄入对农民从事非农活动收入不具有显著性影响,且方向为负,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构成热量摄入的三种主要来源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量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农民的非农收入,但更高的蛋白质摄入可以显著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两个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一方面,除了传统物质资本、教育资本投资外,政府部门还应重视对中国农村地区农民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如加强农村地区健康服务设施投入、平抑日常消费品价格、加强健康宣传等: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减少短期和长期疾病冲击对农民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使农民跳出“因病致贫”、“因贫致病”恶性循环的怪圈。具体而言,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投入;继续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改善现有的针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互助制度,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