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xw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社保制度改革历史欠账和转轨成本遗留问题、社保基金缺口态势显现等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均等的问题明显存在,这无疑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保基金必须要进一步“开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即是重要举措之一。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在推动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促进社保基金更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比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财政补贴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主要集中在中央层面,地方层面虽有个别省份进行了探索和试点,但地方国有资本究竟该不该划转、如何划转,划转的理论与政策依据是什么、划转过程中央与地方责任如何明确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地方财政和国有资本划转弥补社保基金缺口的能力有多大、地方国有资本划转规模和比例究竟多大、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的方法和路径、地方国有资本划转中央与地方责任划分以及划转后的治理等关键问题亟需得到解决。本文研究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坚持弥补当前社保基金政策缺口目标和立足长远基金缺口目标相结合,以其是一种法治化、机制化、长期性、治理性的制度安排为逻辑起点。本文通过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多元互动关系的分析构建了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选择典型地区运用精算平衡模型设计了是否延迟退休情形下多种方案组合测算了2018-2050年社保基金收支及缺口等,对弥补社保基金缺口的地方财政能力、国有资本划转方法与能力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重点研究了中央与地方责任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立足实证研究结果,分析我国当前社保基金治理存在的主要难题,创新设计了划转后具有国有资本属性的社保基金治理和各方利益协调机制建设的思路,并提出了促进地方国有资本有效划转社保基金的政策建议。本文具体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范围,综述及评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阐明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逻辑架构以及可能的主要创新点。第2章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一般理论分析。本章通过基础理论和互动机理对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一般理论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结果显示:一是基础理论表明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政策,其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而国有资产也属于全民所有,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符合社会公平和社会分红的理论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共建共享”要求的社会保障责任分担与互助共济的内涵。二是互动机理分析表明,(1)从公平视角看,社保历史欠账造成了代际不公,划转国有资本有利于代际公平;省级统筹并不利于地区公平,划转国有资本可能加剧省际间的不公平。(2)从治理现代化视角看,划转国有资本有利于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股权多元化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提升承接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专业能力和水平。(3)从更可持续视角看,划转国有资本的短期主要目的不是降低企业负担,但长期而言可能是划转带来的结果,划转国有资本与社保基金来源结构相互影响。(4)从多元联动视角看,划转国有资本与资本市场完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5)从包容性发展视角看,划转国有资本短期是共建社保基金责任的“延期支付”,长期则是“应尽义务”;国有资本划转是社保制度成为包容性公共政策的外源动力。第3章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国内外实践——演变与调适。本章分为国外和国内两大部分对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实践或政策进行梳理总结。国外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实践较早,且各国根据本国实际选择合适的划转方式,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多是划转国有收入,而经济转型中国家则是将私有化的股权直接转给社保基金持有或控制。而我国也根据经济社会、资本市场等宏观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划转政策,中央层面的国有资本划转取得了良好成效,地方层面以山东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实践较具代表性,且能为国发[2017]49号文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探索经验借鉴。第4章弥补社保基金缺口的地方财政能力研究——以Y省为例。本章运用精算平衡法、预测分析法、多方案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并选择中西部典型地区为样本对弥补社保基金缺口的地方财政能力进行了考察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一是典型地区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出现在2035年左右,而在财政收入和财政补贴在当前增速(低低增长方案)的基准情形下,基金出现缺口(累计结余耗尽)的时间在2033年左右,要早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期;二是从中长期来看,在保持现有经济、财政及补贴增长速度的基准情形下,基金缺口规模将占当年GDP的70%左右,是当年财政收入的5.51倍,是当年基金收入的6.41倍,仅依靠地方财政无法弥补基金缺口;三是延迟退休大大缩小了基金缺口规模,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上述结论提供了一些启示:第一,与典型地区类似的省份(地区)面临着较大的基金缺口弥补压力,地方财政支撑能力有限。第二,在相同的人口结构情况下,经济发展较好、财政收入和财政补贴增速较快地区基金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可能也会占当年GDP和财政收入的较大比重,地方财政能力仍然会受到严峻考验。实证研究表明,即使在财政收入和财政补贴均高速增长的情形下,基金缺口占当年GDP、财政收入和基金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41.83%、316.04%和315.69%,超出了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第三,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补贴增速较慢的地区将面临极大的财政补贴压力。实证研究表明,在财政收入低水平增长、财政补贴高水平降低的情形下,基金缺口占当年GDP、财政收入和基金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90.77%、685.82%和856.67%,基金缺口规模将同等甚至超过地区GDP规模,大大超出地方财政承受能力。总体而言,不同地区中长期的社保基金缺口均会对地方财政造成一定压力,在地方经济发展、财政补贴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地方国有资本划转来缓解地方财政补贴的压力,增强社保基金运行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第5章弥补社保基金缺口的地方国有资本划转方法与能力研究——以Y省为例。本章对基金缺口年度弥补法、国有资本收益额充实法(大小口径)和国有资本划转平衡模型进行了探讨和设计,并将国有资本收益设定为三种不同的增长率情形对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一是在典型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财政补贴、国有资本收益率正常增长(低低增长方案)的基准情形下,弥补社保基金缺口需要划转地方国有股所有者权益额(大口径)的比例为124.17%,需要划转地方国有实收资本额(小口径)的比例为1359.11%。这说明,典型地区在地方财政补贴社保基金缺口的基础上,完全利用地方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资本划转比例较高,超出了自身的划转能力。二是在国有资本收益高增长的情形下,10种方案的国有股所有者权益的划转比例小于100%,而国有实收资本额的划转比例均超过了100%,利用国有股所有者权益弥补社保基金缺口存在着一定的可行性;但若国有资本收益低增长,则存在着划转能力不足。从上述结论可得到以下启发:一是与典型地区在经济体量、财政收入和补贴规模、国有资产规模和收益率增长等方面具有相似水平的省份(地区)利用地方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需要划转国有资本的比例较高,超出了自身的划转能力,若是保持财政收入和财政补贴的高水平增长则可进一步降低国有股所有者权益的划转比例,能够缓解划转压力,本文的研究结果在45%左右。二是在经济体量、财政收入和补贴规模、国有资产规模和收益率增长等方面比典型地区具有更高水平的省份(地区)利用地方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需要划转地方国有资本的比例相对较低,在划转的能力范围内。研究结果显示划转国有股所有者权益的最低比例为24.91%,且多种方案均未超过自身划转能力。三是在经济体量、财政收入和补贴规模、国有资产规模和收益率增长等方面比典型地区具有较低水平的省份(地区)利用地方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需要划转国有资本的比例相对较高,已超出自身划转能力范围。研究结果显示划转国有股所有者权益的比例为347.00%,而如果财政收入和财政补贴均高水平增长则可将划转比例降低至划转能力范围内,但仍然高达86.82%。需要进行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划分,中央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承担一定的基金缺口弥补责任。第6章地方社保基金缺口的中央与地方责任划分方法研究——以Y省为例。本章重点研究了中央与地方责任划分的主要依据、方法并以典型地区为例实证研究了责任划分的可行性,并考察了中央分担相应责任后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的能力,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本文以社保制度转轨初期中央地方国有企业离退休金占比、就业人员占比、企业资产额占比等为指标对责任划分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中央地方责任划分比例为40%:60%,从当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中央地方财政补助比例的实际看,本文责任划分方法中以社保制度转轨初期中央地方国有企业离退休金占比为主要指标划分中央地方责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本文还拓展了中央与地方责任划分的比例,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我国不同省份(地区)的实际。第二,中央分担相应责任后,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的比例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以中央地方责任50%:50%划分为例,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补贴以及国有资本规模和增长较快省份(地区)国有股所有者权益划转比例在12.46%-49.26%之间,增长中等省份(地区)划转比例在22.99%-91.32%之间,增长相对滞后省份(地区)的划转比例在43.41%-173.50%之间。第三,中央分担相应责任后,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压力得以缓解,划转的能力得到提升。第7章划转后具有国有资本属性的社保基金治理创新及机制建设研究。当前社保基金治理中存在着基金长期收支平衡的治理难度大、基金高层级统筹运行的治理障碍多、基金管理体制健全的治理压力大等主要难题,基于此,创新设计了划转后具有国有资本属性的社保基金治理的基本思路:近期构建“横向监管+纵向指导”的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运营发展模式;远期构建“全国总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或养老基金公司)+地方分会(地方国有资本承接主体运营平台或养老基金公司)”的双重领导和监管的运营发展模式,国有资本划转和养老保险制度逐步由“双轨并行”向“并轨融通”转变发展,实现承接主体与养老保险基金职责定位、监管体制、业务功能等关键问题和环节的衔接和构建,并讨论了国资划转中央与地方利益划分之间的均衡机制、国资划转监管与社保基金监管之间的协调机制、国资划转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之间的统筹机制、国资划转与资本市场稳定完善之间的联动机制、国资划转与社保制度完善优化之间的平衡机制等重要利益协调的机制建设,以推动划转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第8章促进地方国有资本有效划转社保基金的政策建议。本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中央政府应加强国有资本划转的规划布局、责任划分、要求地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国有资本运营效率评价体系等宏观规划和指导;二是地方政府应注重组织保障、分步骤推动划转实施、提升划转国有资本的质量和强化社保基金监管等国资划转方案的科学制订和全面实施;三是建议通过探索逐步向股权制扩面和多层持股制发展创新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路径。第9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主要在四个方面作了创新性探索和研究:一是在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理论基础和互动影响机理方面作了理论探索和创新性研究。研究认为社会公平理论、收入再分配理论及共建共享、社会分红等理论共同构成了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围绕国有资本划转与社保公平性的实现、国资国企改革、社保制度优化、资本市场完善和共建共享发展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互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从而进行了“外部理论基础+内在互动机理”的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理论探索,为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对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方法进行了创新性设计。研究设计了基金缺口年度弥补法、国有资本收益额充实法(大小口径)等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方法,探索构建了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平衡模型,并在是否延迟退休、不同国资增长速度、不同划转方式等不同组合假设条件下,对国有实收资本额和国有股所有者权益两种口径国有资本划转的比例和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形成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地方国有资本划转方案组合。三是探索和研究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分担地方社保基金缺口的必要性和依据,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央和地方责任划分的具体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央和地方应该承担和可承担的国有资本划转规模和比例,并通过比较分析法研究了地方完全承担社保基金缺口弥补责任和中央分担责任后地方承担社保基金缺口弥补责任两种情境下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能力。四是对划转后具有国有资本属性的社保基金治理方式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了社保基金治理机制构建的创新思路,并从层层递进的角度和逻辑维度对治理机制进行了系统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研究和论证,以期为具有国有资本属性的社保基金的治理构建长效的机制。在政策建议部分提出了划转股权扩面制和多层持股制的地方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创新路径。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思路"宋明理学"是人教版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宋明理学" 一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基于课标解读与教材内容分析,笔者以儒学伦理信仰重建为主线,依托史料设计教学过程。将本节课分解为"魏晋隋唐儒学面临的挑战""宋明儒学的官方哲学化与世俗化",
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中备受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历经探索,不断推进。本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激发其内在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研究主要从公司层面探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效应,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层面的经验证据。从资本市
本文选题源于国家纵向课题和设计实践。汽车造型姿态作为一个设计和设计研究问题,源于汽车工程和汽车造型发展,而“造型姿态”具有造型设计的独特语境。在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汽车造型姿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广泛运用于汽车造型方案设计及评审过程中。然而,作为设计领域的专业概念和知识,理论上仍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因此,本文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是:明确汽车造型姿态的概念,建立汽车造型姿态的表征框架。同时
21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界围绕苏联乡村小说(деревенскаяпроза)再次展开激烈争论,结果依然是褒贬不一。这是因为文评者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关键是文化语境不同。21世纪生态危机下的反思文化语境令重读苏联乡村小说成为一种必要。本文以苏联乡村小说代表作家维克托·彼得罗维奇·阿斯塔菲耶夫(ВикторПетровичАстафьев)、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别洛夫(ВасилийИванович
我国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短期基准利率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现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利率期限结构开始作为市场的利率锚参与到微观金融和宏观经济活动中。因此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关系,无论对于一般投资者进行利率预测规避投资风险,还是对于政府当局解读当前经济问题、判断预期经济态势、评估政策效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债券
期权定价是期权合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而经典的Black-Scholes定价公式隐含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卖空交易不受约束,但考虑卖空受约束下的期权定价问题则需要研究hard-to-borrow股票模型。由于hard-to-borrow模型下一般没有解析的期权定价公式,因此需要借助数值方法来研究期权的价值偏微分方程。本文首先考虑hard-to-borrow模型下的欧式期权定价问题,然后分别考虑模型的状态转
当代分享经济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来的新经济形态。乘着互联网技术的翅膀,分享经济蓬勃发展。分享经济不仅脱颖于传统工业经济,在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形态、定价规则等方面都与传统经济有很大不同,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上的反垄断法受到严重挑战,新经济发展与规则滞后的冲突凸显出来。本文从分享经济的内在机制及典型特征入手,结合相关经济学分析,审视现行相关市场界定在功能定位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均不
用户自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为特征的旅游虚拟社区不仅为拥有旅游兴趣的人们搭建了交流平台,并且有助于人们获取时效性更强、可靠性更高的旅游信息,以便于更好地制定旅游决策,深化旅游体验以及维持与其他旅游者的关系。旅游虚拟社区需要大量的用户分享知识以填充网站内容,分享的用户越多,分享的知识质量越高,越有利于网站的生存发展。高质量的知识分享主要来源于具有丰富旅行经验
现今,动态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满足更加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尤其对用户需求体验的强调使得市场细分更加精细。同样类型的产品,可能由于用户体验的微小差别直接导致市场份额的流失。同时,企业却面临着越来越短的创新周期,研发部门必须精于开发高质量的创意并迅速将创意转变为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概念,才能为企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此外,随着智能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的广泛渗透,用户个体主动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其作为新产品
从Markowitz(1952)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现代金融理论,例如Sharpe(1964)和Linter(1965)等提出的CAPM理论、Fama(1965)的市场有效性假说、Merton(1973)的消费和资产组合选择理论、Fama和Macbeth(1973)对股票收益率的研究以及Ross(1976)提出的APT套利定价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促进了量化交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