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纳米技术已应用于包括药物传递在内的各类医学领域,为改善药物的应用,其提供了智能系统、装置和材料,而纳米颗粒被发现在生物医学和制药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难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技术已应用于包括药物传递在内的各类医学领域,为改善药物的应用,其提供了智能系统、装置和材料,而纳米颗粒被发现在生物医学和制药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难溶性药物--槲皮素为模型药物,借助纳米给药体系,通过壳聚糖--海藻酸钠的离子凝胶法制备槲皮素纳米粒,进而改善药物槲皮素的溶解度,并提高生物利用度。本实验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槲皮素纳米粒,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槲皮素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单因素法优化制备工艺,动态光散射测纳米粒粒径、Zeta电位,透射电镜察看纳米粒子形态,透析法检测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性,多指标比较确定纳米粒冻干粉工艺,MTT实验检测纳米粒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并测定半数抑制浓度(IC50)。通过比较各处方的外观以及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确定制备工艺中各药物的最佳浓度和用量以及最佳制备条件。得到的槲皮素纳米粒子的包封率是96.70±1.11%,载药量是12.25±0.54%。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64.5 nm,Zeta电位为-19.3 mV,形态近乎球形,分散均匀,24 h累计释放率达到80%以上。对比冻干粉外观、颜色和在分散性,选择2%乳糖作为槲皮素纳米粒的冻干保护剂,得到冻干粉外观比较细腻饱满,无明显色差,疏松不皱,再分散性好。对复溶的冻干粉考察其纳米粒子的质量评价,平均粒径为281.8 nm,Zeta电位为-12.7 mV,透射电镜观察粒子形态发现少量粘连现象,包封率为87.84%,载药量为9.26%。MTT实验,槲皮素纯药对肝癌细胞HepG2给药48 h和72 h的IC50分别为99.61μg/mL和24.41μg/mL,而槲皮素纳米粒IC50为78.33 μg/mL、14.93 μg/mL。空白纳米粒无明显抑制作用。表明槲皮素纳米粒子对HepG2的抑制作用比槲皮素纯药高。离子凝胶法制备的槲皮素纳米粒,有高包封率、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优势,提高槲皮素溶解度,增强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为槲皮素抗肿瘤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新制剂参考。
其他文献
背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引起体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衡有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降低血压。研究发现,巴戟天具有抗氧化、抗炎活性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Rubiadin-1-methyl ether,R1ME)是从巴戟天中提取的蒽醌类有效成分,有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而降低血压。目的研究R1ME降压的作用及
第三代屏蔽电机核主泵的核心特征是在屏蔽电机定转子之间引入高压冷却介质,转换压力边界,变动密封为静密封,避免一回路放射介质泄漏,提高安全性,同时由于引入间隙流体,有利于
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数据中心开始使用基于FPGA的可重构云架构进行应用与网络加速。为提升FPGA的资源利用率,云架构开发者常在分布式FPGA间部署直接端对端
在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众多因素当中,钢筋锈蚀是最主要的原因。混凝土中的钢筋发生锈蚀,会降低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适用性和承载力。在服
目的:通过分析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与Luminal A型乳腺癌中Ki67表达水平的差异,为乳腺癌的预后分析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以期待能更好的指导乳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普外二科就诊的乳腺癌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剔除标准以及自愿、随机的原则纳入到本课题中。分为TNBC组31例
藤黄酸(GA,Gambogic)是从藤黄中提取的具有良好选择性和高效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然而其溶解性低、稳定性差、毒副作用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级药物粒
目的:本研究探讨重楼单体PP-22抑制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增殖作用及分子机制,旨在为重楼单体PP-22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也为临床中
达乌尔黄鼠属于松鼠科达乌尔黄鼠属动物,冬眠,喜独居,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对农作物、牧业草场有巨大危害,又是鼠疫菌的主要携带和传播者之一,在我国多地均有分布。
传染病作为人类长期以来的敌人,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不言而喻.而毒品和谣言的传播机制与传染病类似,所以对它们的研究都是基于传染病模型的.现实生活中,随着人口的迁移流动,传染
司氏(魚央)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现有研究表明司氏(魚央)分布范围小,基础生物学特性和栖息地等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对于司氏(魚央)的资源保护和利用较为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