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国时期,安徽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环境较为恶劣,农民逃荒至外乡求生的现象极为普遍,其中以皖北最为突出。逃荒农民作为传统时期最为困苦的底层人民之一,经历了20世纪中国最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安徽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环境较为恶劣,农民逃荒至外乡求生的现象极为普遍,其中以皖北最为突出。逃荒农民作为传统时期最为困苦的底层人民之一,经历了20世纪中国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打破了中国一千多年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使得广大的农民拥有土地,中国农民第一次翻身做了社会的主人。而作为社会底层的逃荒农民,受天命观的思想影响更为深刻。土地改革的如何发动起这样一部分底层人民参与,需要实现思想的扭转,阶级意识的培育,使得这一部分农民也积极参与土改,分得土地、财产让逃荒农民的身份得以扭转成为“主人”。 本文通过对皖南地区生活的逃荒农民的田野调查与口述史访谈,搜集了大量的口述材料,并试图通过对口述材料与既有官方档案的整理与分析,在口述史基础上还原逃荒农民在逃荒地经历的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进程。本文从逃荒农民的特殊背景入手,阐述了因灾而逃、因命而苦的“亏心人”逃荒农民,在经历了土改初期的沉默与观望,土改中扭转思想成为土改的积极参与者,土改后由“亏心人”成为土地“主人”这一的身份转变。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在常年受灾害而逃荒的农民,受天命观主宰思想行为极大制约,通过思想宣传与组织发动培育了阶级意识,再通过分得土地、划分阶级,实现了逃荒农民从受苦人到土地主人的内心与外在身份的双重转变,由此村庄的社会秩序与关系也发生较大变化。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西方艺术、西方文化大量东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呈现在中国人的眼前。就西方画而言,尤其是那种惟妙惟肖的逼真,造型的准确,色彩的还原,使国人大为惊叹。时至
本文主要对我国慈善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研究。慈善组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参与的具体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参
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世界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东亚地区的安全状况影响着全球的安全局势。冷战后,东亚地区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维持了近20年的和平;但另一方面,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大国,农民向来是国内革命斗争和工业化建设发展中的主角,由农业、农村和农民构成的“三农”问题是中国从始至终发展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理论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讨论。目前,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状况不容乐观,相关机制比较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深
随着我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提高,电网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随着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各个配网工程也随即以突飞猛进的速度持续增长。使得更
尼泊尔地处南亚,处在中印两国的包围中,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由于国家的领土面积狭小,国力不强,国家政策一直以来都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独立以前的尼泊尔,是英国的殖民地,
2011年5月23日台湾的塑化剂(DEHP)违法加入食品中造成严重食品污染的事件被揭露,使得原来鲜为人知的塑化剂(大陆称为增塑剂),成为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有机化合物。笔者16年前
本文通过对一个村庄1949年以前土地改革运动的研究,从生存安全视角探讨政治形势对于村庄各阶层在运动中行为选择的影响。笔者认为,土改时的安全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