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蚌类是淡水生态系统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蚌类集中分布区,历史上蚌类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蚌类种群衰退明显,资源状况亟待查明,有效的保护措施亟待加强。作者于2015-2017年对长江中下游四个湖泊:太湖、梁子湖、龙感湖和大官湖的蚌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这些湖泊蚌类物种组成、现存量、空间分布、区系相似性、历史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以为蚌类保护提供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四个湖泊共采集到蚌类10属18种,无齿蚌属最多有6种,丽蚌属和矛蚌属各2种,扭蚌属、裂脊蚌属、珠蚌属、楔蚌属、鳞皮蚌属、帆蚌属和冠蚌属各1种。其中太湖共采集8属14种;龙感湖共采集8属12种;梁子湖共采集4属7种;大官湖共采集4属6种。2.四个湖泊蚌类平均生物量为1.35±2.74 g/m~2-14.98±16.74 g/m~2;密度为0.02±2.63 ind./m~2-0.58±0.76 ind./m~2。其中,太湖全湖蚌类平均生物量为4.17±9.34g/m~2,密度为0.16±0.39 ind./m~2,扭蚌、圆顶珠蚌和背角无齿蚌为太湖的优势种。梁子湖全湖蚌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02±2.63 ind./m~2和1.35±2.74 g/m~2,优势种为圆顶珠蚌;大官湖全湖蚌类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0.08±0.10 ind./m~2和9.33±15.61 g/m~2,优势种为圆顶珠蚌和三角帆蚌;龙感湖全湖蚌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18±0.36 ind./m~2和15.71±33.22 g/m~2,优势种为圆顶珠蚌和三角帆蚌。四个湖泊的共有种为背角无齿蚌、舟形无齿蚌、蚶形无齿蚌和圆顶珠蚌。3.聚类分析将太湖八个湖区分为了3类。其中,贡湖与东部沿岸区聚为1类,竺山湾与西部沿岸区聚为1类,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区、湖心区为1类。4.CCA分析太湖蚌类和环境因子关系表明,对太湖蚌类分布影响最大的为硝氮和生化需氧量,其次为水深和氨氮,可见营养因子对蚌类的影响较大。5.与历史数据相比,此次调查太湖蚌类物种数减少9种。和其它湖泊比,现存量也较低。梁子湖物种数减少了2种,其余两个湖泊缺乏历史资料,但资源现状也不容乐观。四个湖泊蚌类资源都呈明显衰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