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将“学业指导能力”作为辅导员职业能力下九大分类之一,不仅体现了学业指导本身是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心,同时也表明了学业指导能力是辅导员自身专业素养的核心体现。当前学术界关于高校辅导员历史发展脉络、群体特征、职业化道路做了大量研究,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做了有益探索,形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基本研究框架。但与此同时,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结构维度研究相对不足,其中关于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更是十分稀少,已有的文献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来提升学业指导的效果,对于学业指导能力的结构维度和提升机制的研究相对匮乏。研究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的结构维度和提升机制,寻找当前学业指导能力提升过程中暴露的不足,挖掘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不仅能使辅导员个体明确自身学业指导能力拓展的方向,同时也有助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建设,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本研究根据高校辅导员和学业指导能力文献分析结果将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界定为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规划指导、学习过程和评价指导四个方面。从胜任力理论和辅导员专业化理论入手,根据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包含的资格准入、生涯规划、过程沟通、培训发展、制度激励、绩效考评六种发展机制,建立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发展机制模型。依托H省部分高校的抽样调查结果,运用SPSS24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方法发现高校辅导员群体对于自身学业指导能力认同感较高,对于当前学业指导能力的培养条件和途径缺乏足够的认同,集中体现在对相关制度建设实施的认同上,普遍对职责划分不满意,而制度激励、绩效考评、培训发展和生涯规划等途径对于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提升有助益效果。当前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表现出专业知识薄弱、能力结构不均衡、角色认知偏差、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当前学业指导能力及其提升过程中缺乏清晰的资格准入门槛、考核评价不精准、职业规划不明确和行业规范不完善。针对学业指导能力发展现状在此提出三点解决思路:塑造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提升的科学理念;构建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优化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提升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