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损耗资源模型认为,个体在执行自我控制时会消耗个体有限的资源,处于自我损耗状态,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对后续的自我控制行为表现产生负面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损耗状态会导致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减少或者亲社会水平的下降。但是也有研究表现,自我损耗状态并不一定会导致亲社会行为的减少,个体的亲社会人格特质及其亲社会动机可能对自我损耗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价值取向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人格因素和动机源。一般来说,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个体在分配情境中会做出更多有利于他人的决策。亲社会行为对初中生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初中阶段,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趋于稳定,而自我控制尚在发展之中。本研究将基于自我损耗资源模型,以初中一年级17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自我损耗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道德词汇启动能否补偿自我损耗对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学生的负面影响。实验一探讨自我损耗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自我损耗和社会价值取向作为自变量,考察二者对学生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损耗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主效应均显著。无论哪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学生,其亲社会行为都会受到自我损耗的影响。与无损耗条件相比,在自我损耗条件下,学生的分配数量减少。实验二探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启动的干预能否补偿自我损耗对亲社会行为的负面影响。以道德词汇启动和社会价值取向作为自变量,考察道德启动对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学生在独裁者博弈中的钱币分配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道德词汇启动与社会价值取向的交互作用显著,道德启动显著增加了亲自我型学生的分配数量,对亲社会型学生的分配的钱币数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无论哪种社会价值取向类型的初中生,自我损耗都会减少其亲社会行为。道德启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自我损耗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相比于亲社会型学生,亲自我型学生更容易受到道德启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