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IFF)为临床骨科常见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其约占全身肢骨折的3.57%,占四肢骨折的25%。股骨粗隆部血运丰富,在发生骨折后,如处理得当,患者极少出现不愈合现象。但由于粗隆间骨折一般极不稳定,加之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身体条件较差,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近年来由于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该病的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由于未能对骨折端进行有效固定,患者需较长时间卧床,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以及褥疮等并发症,处理较为棘手。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人工股骨头置换、外固定、股骨近端锁定钢板(the locking compress plate, LCP)、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以及髓内固定[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Gamma钉]等方式,但目前对于上述常见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相关参考。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住我院的10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外固定架23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28例、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26例、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the locking compress plate, LCP)28例。术后随访12个月,参照Harries评分对各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结合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对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5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住院及随访期间无死亡。各项指标比较:各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以及卧床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F=18.34,22.16,23.62,26.76,24.72,P<0.05)。两两比较发现,切口长度:PFNA组优于DHS组和LCP组(P<0.05),但较外固定架组长(P<0.05);手术时间:外固定架组优于DHS和LCP(P<0.05),但较PFNA长((P<0.05);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PFNA组和外固定架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优于DHS组和LCP组;卧床时间:PFNA组、DHS组和LCP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优于外固定架组。术后随访12个月,参照Harries评分对各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DHS组和LCP组优良率高于外固定架组(P<0.05),但低于PFNA组(P<0.05)。在对各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发现,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外固定架组、DHS组和LCP组(P<0.05);外固定架组、DHS组和LCP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合考虑手术疗效、手术风险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多方面因素,PFNA具有创伤相对较小、术后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