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溶质转运类型的腹膜透析患者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以后通过中医药干预来改善腹膜转运功能,缓解并减少腹膜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提高腹膜透析的临床效果,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提供新的方案与思路。资料与方法:采取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2017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腹膜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化验室指标、溶质转运类型,依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辨证量表对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spss23.0统计分析腹膜透析患者的溶质转运类型与中医证候、临床实验室指标及一般情况的相关性。结果:1.共有68例腹膜透析患者,其溶质转运类型分布情况,高转运7例,占10.3%,高平均转运28例,占41.2%,低平均转运27例,占39.7%,低转运6例,占8.8%。2.不同溶质转运类型与原发病、性别、年龄、透析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溶质转运类型与化验室指标的关系:低平均转运和低转运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高平均转运和高转运,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高平均转运和高转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溶质转运类型间的血清白蛋白浓度、C反应蛋白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平均转运和低转运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高平均转运和高转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溶质转运类型间的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68例患者中,本虚证共有68例,其中脾肾气虚证24例(35.3%),脾肾阳虚证25例(36.8%),气阴两虚证10例(14.7%),肝肾阴虚证4例(5.9%),阴阳两虚证5例(7.4%),PD患者中脾肾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最为常见;低平均转运中脾肾气虚证14例(51.9%),脾肾阳虚证9例(33.3%),气阴两虚证3例(11.1%),肝肾阴虚证1例(3.7%),无阴阳两虚证;高平均转运中脾肾气虚证10例(35.7%),脾肾阳虚证13例(46.4%),气阴两虚证4例(14.3%),肝肾阴虚证1例(3.6%),无阴阳两虚证,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后不同溶质转运类型在本虚证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病情较稳定无风动证,故风动证不列入此次研究范围。68例患者中,标实证共有92例,其中无兼证10例(10.9%),湿浊证34例(37.0%),血瘀证38例(41.3%),湿热证10例(8.7%),水气证2例(2.2%),PD患者中湿浊证和血瘀证最为常见;低平均转运中无兼证7例(19.4%),湿浊证19例(52.8%),血瘀证9例(25.0%),湿热证1例(2.8%),无水气证;高平均转运中无兼证3例(8.8%),湿浊证10例(29.4%),血瘀证18例(52.9%),湿热证3例(8.8%),无水气证;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后不同溶质转运类型在标实证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膜透析患者最常见的溶质转运类型为低平均转运和高平均转运。2.PD患者中多见脾肾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低平均转运和高平均转运患者多为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低平均转运患者中脾肾气虚证较脾肾阳虚证较多,高平均转运患者中脾肾阳虚证较脾肾气虚证较多。3.PD患者中多见湿浊证和血瘀证;低平均转运和高平均转运患者多为湿浊证和血瘀证,低平均转运患者的湿浊证较血瘀证较多出现,高平均转运患者的血瘀证较湿浊证较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