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核心区,这里构造复杂,是地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海拔高、交通困难、高山起伏和峡谷穿错的复杂地理状况,这使得这一世界地学的热点地区很难开展地震学观测。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实时地震学课题组于2016年12月在南迦巴瓦地区布设流动台站,构建南迦巴瓦地震台网。并于运行期间发生米林M6.9地震,该台网记录了大量的余震资料,为探究南迦巴瓦地区构造情况提供了条件。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通过考察南迦巴瓦台网建设、数据传输和运行情况分析台站的噪声情况,对监测能力进行评估;并建立局部区域地壳速度模型、人工检测地震和拾取地震震相、进而进行地震定位、标准化震级计算;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米林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根据得到的地震目录以及精定位结果,对米林地震震源区进行b值的时空扫描,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利用可以查到的历史地震资料,探讨研究区的地震活动性及构造特征。 论文工作在事件检测、震相拾取、速度模型建立以及计算过程中力求每一个环节客观严谨。得到以下主要结果和认识: 1南迦巴瓦台网流动台站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南迦巴瓦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为米林地震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近震资料。 2精定位后的米林主震位置为29.85°N,95.06°E,震源深度约14km。发震断层位于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磊峰连线的东北部,余震分布趋势几乎与帕隆-旁辛断裂平行,西北部抵达米林断裂,东南部终止于截断帕隆-旁辛断裂的NE走向断裂,震源深度集中在3~20km范围。 3米林地震序列为正常衰减序列,从震后一个月序列h值为1.26,b值在0.84左右分析,其后短期应无更强地震。 4米林地震前研究区的b值水平要低于研究区的b值背景,表明了米林震前,研究区应力积累较强。米林震后,研究区b值有一个跳跃式的上升,表现出应力的释放。 5米林地震震源区的b值空间分布变化范围在0.52~1.29之间,15km深度以上b值分布呈东西分布,15km深度以下呈NE-SW分布。浅层的b值变化与震源区的破裂程度有关,震源区深部b值的NE-SW分布特点反映了比鲁构造岩片与雅江缝合带的差异。 6研究区的近40年的地震分布情况,1977~1993年是研究区地震活动频度最高的时期,此后研究区呈现ML6.0地震12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周期。空间分布上,近40年米林地震的震中附近是研究区地震活动最强的区域,ML4.0以上地震多发生于南迦巴瓦变质体东北部。 7研究区的地震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出南迦巴瓦构造结的运动特征。米林地震震区是研究区地震活动最强区域,为断裂交汇区域。从力学角度来看,断裂交汇地带是应力调整的关键地区,可以解释研究区出现周期性地震活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