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麦白粉病是燕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内蒙古、河北、甘肃等燕麦主产区均有发生,影响燕麦品质和产量。因此,本研究调查了甘肃省燕麦主产区主栽品种在田间自然感病条件下的白粉病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进行了初步鉴定,评价了燕麦种质资源的田间抗病性,并研究了不同生防药剂对燕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燕麦抗白粉病资源利用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初步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燕麦白粉病在甘肃省各产区普遍发生,但发病程度有显著差异。除合作市和碌曲县未发现白粉病外,其余调查县(市)均有发生,其中天祝县种植的甜燕麦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0.10,永登县白燕7号次之,病情指数为43.29;山丹县种植的牧乐思和加燕2号病情指数均较低,分别为0.28和0.34。(2)同一燕麦品种在不同调查区发病程度差异较大。甜燕麦在天祝县病情指数差异很大(3.40~50.10);白燕7号在永登县病情指数高达43.29,在通渭县仅为1.22,在山丹县和民乐县未发病。不同燕麦品种在同一种植区的发病程度也有差异,民乐县种植的白燕7号未发病,而加拿大北燕麦和牧乐思的病情指数分别为0.22和1.85。(3)对调查过程中采集的20份燕麦白粉病病原菌提取全基因组DNA,扩增其ITS r DNA、28S r DNA的部分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初步共鉴定出2种不同的白粉菌专化型,二者均属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其中采自天祝县的白粉菌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黑麦专化型B.graminis(DC.)f.sp.secalis亲缘关系相近,其余均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graminis(DC.)f.sp.avenae。(4)利用相对抗病指数分别对种植在甘肃省半干旱区(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牧草试验站)和二阴区(通渭县华家岭镇)的28份燕麦资源在田间自然感病条件下进行了白粉病成株期抗性评价。结果表明,种植区环境对燕麦白粉病抗性有显著影响。参试材料在牧草站的病害平均严重度高于华家岭试点。28份材料中4628、伽利略、青永久307在牧草站表现高抗白粉病,在华家岭表现高感;709、青永久316、青永久49在牧草站高感白粉病,在华家岭表现高抗。所有参试材料中以4628的相对抗病指数变化最大。4641和99AS207在2个试验点的相对抗病指数变化不大且均表现为高抗;4607、Rigdon、DA92-3F4、青永久252、青永久9和青永久98等6份材料在2个试验点均表现为稳定中抗燕麦白粉病,其余材料表现不稳定。(5)在通渭县华家岭镇研究了3种类型7个生防药剂对燕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生防药剂对燕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但与化学药剂相比速效性稍差。第1次施药后7 d的防效(70.91%~85.01%)普遍不及化学药剂(84.52%~86.09%),但持效性较好,第2次施药后20 d,大黄素甲醚的防效(85.12%)与两个化学药剂(80.60%和84.12%)相当;香芹酚、苦参碱、枯草芽孢杆菌、蛇床子素的防效介于三唑酮和腈菌唑之间。杀菌剂通过控制白粉病提高了燕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促进了光合作用,提高了千粒重和种子产量,其中0.5%大黄素甲醚的增产率达16.77%。在参试的7种生防药剂中,结合防效、持效性及增产性,植物源杀菌剂0.5%大黄素甲醚对燕麦田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