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中的二元性:《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双人物手段的运用和功能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yx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其多变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学创作成果享誉世界文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莱辛用笔名简·萨默斯写下《简·萨默斯的日记》这部现实主义作品。该小说包括两本书——《一个好邻居的日记》(1983)和《假如老人能够……》(1984)。这两本书被评论为过于阴郁,令人气馁,但是莱辛认为:“你想要现实主义。这就是。现在你确定比起幻想你更喜欢现实吗?”小说涉及年轻与年老、非独居与独居、责任与负担、事业、家庭的价值、母性、婚姻、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女性友谊以及生命的真谛等诸多复杂、现实的主题,其中,任何一个主题都足可以独立发展成为一部巨著。然而,在本部小说中,莱辛巧妙的驾御所有主题,并且对其探讨的深度令人叹为观止。使得莱辛成功创作该小说的因素便是小说中双人物手段的运用。关于双人物手段在该小说中的应用,及其为各项主题服务所发挥的现实主义作用,目前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尚未有提及,本论文将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双人物文学手段虽然强调人物之间超自然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同一性,却因为其二元性而成为表现复杂的现实主义主题的好手段。对于《简·萨默斯的日记》中这些现实主义主题,多丽丝·莱辛并没有暗示对错答案,而是通过一对对的双人物、半双人物、和具有二元性的非双人物把各个主题现实复杂的原貌最大限度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接受现实本质,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其他文献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交际。词汇,作为一门语言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在交际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虽强调词汇教学和学习,但是其应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英
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一直是写作教学的重点和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之一。随着国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成果数量的不断递增,及时考察和分析国内英语
法律翻译涉及语言学、法律和翻译等多个领域。本文提出法律翻译应当有新的转向,即宏观把握,微观入手。从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英译为个案分析,通过探讨其产生的历
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自话自说,相对的,语言是社会化的产物。话语所讨论的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听话人如何判断说话一方的态度及蕴意并做出相对回应。课堂话语是教育中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他在翻译过程中不管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都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