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奇幻境域”类故事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思想风貌与文学语言艺术风格都别具一格,是中国短篇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虽然这491篇小说以谈鬼说狐的幻诡奇谭,但包罗万象地铺展开明清交替时期社会的浮世绘。然而以文学史中常用的故事模式的观点来分类,可以发现所有的故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人入异域幻境,其中有入天界、入冥界、入仙境、入梦、入奇邦异国。二是狐、鬼、花妖、精怪幻化进入人世间。本文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是前一种类型故事,即对人类进入“奇幻境域”的情节模式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解读其叙事学和文化学上的内容。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对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奇幻境域”的概念界定。同时对同样选题的论文研究依据其不同研究角度进行了罗列和区分,通过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侧重于“奇幻境域”类故事游历者和游历视角的分析。爬梳自先秦至《聊斋志异》以来,同类型故事中探访“奇幻境域”的游历者的身份转变,揭示山随着游历者身份转变,异境与人境的距离关系。并就游历者的幻想游历活动,分析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采用的视角策略。第二章主要探讨“奇幻境域”类故事的情节结构模式,旨在利用浦安迪和杨义的中国叙事学理论,分析潜隐在幻想游历结构中的圆形模式,并在这种圆形模式的幻想游历结构中展开故事的角色模式和语义方阵的探讨。第三章聚焦“奇幻境域”的类型和分类,并追溯它们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的想象来源,以及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改造和创新,旨在阐释其想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第四章探讨“奇幻境域”类故事的文学影响,从“奇幻境域”幻想传统的中西比照和当下中国本土原创幻想文学的新神话主义复兴两个部分入手,论述中国当代幻想文学作家的创作对“奇幻境域”类故事的传承,思考其继承和再创的意义。
其他文献
道家文化从产生之初到现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和虚怀若谷等思想主张,影响着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政治,小到黎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宋初17位词人及晏殊、柳永、欧阳修、张先四人的词作、诗文。希望在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的基础上,了解词体的发展脉络和成熟过程,还原宋初不同阶层
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学成果中,寓言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先秦时期的动物寓言作为先秦寓言的一个分支,不仅在内容上精妙简洁、诙谐幽默,而且在手法上运用地也十分巧妙,这些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言小说的翘楚之作,综合考察现有对两部作品的研究情况,传播与接受的比较还是空白。本文主要以《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为研究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5月—2010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乳腺癌手术患者322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42例(13.0%)
苏童小说中高深莫测的先锋叙事和浓郁的颓废色彩,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阅读他的小说,我们会体会到其中的感伤、绝望、颓靡、恐惧、悲凉。本论文从颓废的源流及特质
本文以金、碳纳米材料为研究基础,以重要生物活性组分为研究对象,利用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 AuNPs)具有特殊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荧光金纳米簇(Gold nanoclust
随着雷达建模仿真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雷达仿真系统模型库的日益丰富,搭建雷达仿真系统所需的时间显著缩短。传统雷达仿真系统通常需要为每个雷达系统从头到尾定制与之相应的
江西临川才子汤显祖,写就的“临川四梦”,从出现在世人眼中至今,在世界文学和戏剧两大学术界向来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到了二十一世纪,研究汤氏文学戏剧,一直是学术界热衷的研析
作为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的领军人物,自刘慈欣在《科幻世界》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其关注度与影响力不断上升,刘慈欣的科幻创作也日臻成熟。2006—2010年,刘慈欣完成了《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