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分类分段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对文言中名词作状语的历时表现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阶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并对文言中名词作状语的功能归属进行重新检验与评估。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综述文言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指出已有相关研究涉及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说明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所用语料是上古、中古和近古文言作品中七部具有代表性的文言典籍,具体为《春秋左传》、《史记》、《论衡》、《南齐书》、《北齐书》、《新五代史》、《聊斋志异》。第二部分,调查名词作状语的历时表现。本文调查所用词位一共36个,它们是从重新构建的名词系统中按照名词的语法分类、功能分类和作状语次数三个维度以及设定的比例加以选择的。该名词系统包括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有生名词、无生名词和抽象名词六大类。第三部分,文言中名词作状语的历时考察。本文以名词诸次类作状语频率高低为序,依次分析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有生名词、无生名词和抽象名词;再以具体词位作状语频率高低为序,逐词分析36个具体词位在上古、中古和近古文言语料中的句法功能状况。本文在历时考察过程中以表格的形式统计具体词位句法功能的历时变化情况。第四部分,结论。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进行总结。经具体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本用是基本可靠的说法。名词作状语的总体表现是:名词在上古、中古和近古文言中作状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2.9%、16.6%和12.2%,可见名词作状语的出现频率没有太大变化,名词能长期、稳定地用作状语;名词在上古、中古和近古文言中作主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1.7%、20.2%和21.4%,作宾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2.0%、47.8%和49.4%,可见,文言中名词作状语的出现频率低于作主语和宾语的出现频率,名词作状语的能力弱于作主语和宾语的能力。第二,文言中名词诸次类作状语具有不平衡性,具体来说:时间名词作状语的出现频率为50.2%,方位名词作状语的出现频率为43.0%,两者作状语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作主语和宾语的出现频率;处所名词作状语的出现频率为11.0%,有生名词作状语的出现频率为13.8%,两者作状语的出现频率均低于其作主语和宾语的出现频率;无生名词作状语的出现频率为5.3%,抽象名词作状语的出现频率为1.9%,两者均低于其作主语和宾语的出现频率。第三,文言中名状结构词汇化的总倾向是:名词状语的概念意义与中心语联系越紧密,越与中心语的内在性质有关,在句法结构的线性顺序上就越靠近中心语,也越易与中心语发生词汇化。第四,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的能力与名词功能的稳定性与独立性有关。独立性差的名词很少或不能用作状语,功能不稳定的名词很少或不能用作状语。本文将名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现象放置在整个文言中进行历时分析,这在过去的专书和专题研究中从未有人做过。本文的研究价值正是体现在通过详细的数据调查确认了文言中名词作状语为本用是基本可靠的说法,并将文言中名词作状语的总体表现、诸次类的差异性表现以及名词句法功能的分布具体呈现出来,进一步细化了现有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