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是经济安全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金融安全深刻影响着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安全。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金融安全在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面抗战时期,党领导边区人民经过艰苦的金融建设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边区实际的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和金融发展模式,为坚持持久抗战、直至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应对金融风险挑战、维护金融安全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是经济安全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金融安全深刻影响着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安全。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金融安全在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面抗战时期,党领导边区人民经过艰苦的金融建设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边区实际的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和金融发展模式,为坚持持久抗战、直至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应对金融风险挑战、维护金融安全的过程中切实保护了边区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巩固了红色政权。因此,对陕甘宁边区金融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厘清全面抗战时期边区金融对经济、政治、军事等产生的深刻影响,有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深刻认识党领导边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艰苦历程,深探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深层原因。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历史学、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金融安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着手,分析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对金融安全作出概念界定,从而为全文的具体研究奠定研究基础。其次,依据相关史料,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金融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和分析。再次,从内、外两方面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第四,分析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党的领导下维护金融安全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以及党领导的金融建设、金融斗争所取得的成效。第五,在概括党领导的金融发展历程和维护金融安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这一时期边区金融安全建设的有益启示,为新时代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其他文献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失衡。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虹吸效应”使得乡村地区逐渐衰落,呈现出农村空心化的现象与趋势,农村人口、资源不断外流,城乡之间出现不可避免的发展差距。促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有助于保障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实现社会
死亡意象虽然并非是悲剧文本中的必须要素,却是悲剧文本中常见的核心要素。并且,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死亡意象,往往能提供读者以具有美的因素的赏析性。某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总是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作者写作时会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所属时代风靡的哲学思想内容,特别是在死亡意象描写方面,作者不仅提供读者感官的刺激,更会借此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死亡美学应运而生。但对文本中死亡美学的赏析是一项浩大工程
家庭财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联系各家庭成员的重要纽带,维系着家庭生活的稳定和传承发展。一个时期家庭财产中的问题能反映这一时期文明发展的水平,因此通过对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时期家庭财产继承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情况。本文通过对古巴比伦时期的家庭财产继承契约及法典等相关研究资料分析,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各人的社会地位。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研究儿子对父亲财产的继承,主要分为婚生子
蒙元時期的漢軍世侯,既是蒙古攻金和伐宋戰爭中的重要力量,又對漢地的鎮戍和治理起到重要作用。威寧劉氏是蒙元時期一個重要的漢軍世侯家族。該家族第一代成員劉伯林,原為金朝威寧縣防城千戶,於元太祖七年(1212)率城投降蒙古,授職都提控;後因進攻西京立功,被授西京留守、天下(西京)兵馬副元帥,統領西京地區的漢軍,跟從蒙軍伐金。劉伯林卒後,其孫劉黑馬襲職,繼續率軍征討。太宗元年(1229),劉黑馬被授為漢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工作场所欺凌问题,是因为其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且发生率逐年上升。个体在职场中遭受欺凌后,会大大提高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度,降低员工留任意愿,由此影响工作绩效。本研究旨在探究工作场所欺凌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工作场所欺凌问卷、工作绩效问卷、工作倦怠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领导风格问卷,随机抽取666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研究,探究人口学变量是否
变形由古至今一直是各类艺术题材的重要类型,从远古的神话到现在的各类叙事性作品,跨越千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巧思和心血中不停焕发活力,为人称道。本文主要以古罗马时期的奥维德的《变形记》为主要案例,分析变形叙事在文本中的发展、叙事的对象、叙事中的主题性以及叙事策略,在叙事中讨论变形的问题。以奥维德《变形记》为例也是因为其囊括了比较全面的变形故事,这种丰富性可以带来无限变形叙事的可能。在第一章主要是疏离变
陳仁錫的《史記考》是明代諸多《史記》評注中為數不多的兼從文、史兩個方面對《史記》進行研究的“史記學”著作。《史記考》既保留著明代“史記學”研究的文學評注特色,也逐漸顯現出清代考據史學的輪廓。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考述《史記考》作者陳仁錫的生平與相關著作。第二部分,是對《史記考》的版本、體例進行相關研究,並且以國家圖書館所藏明崇禎本為底本,用日本寬文十二年(1672)刻本通校、林茂春《史記拾
人口与健康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重以及政府健康投资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研究健康投资与人口老龄化协同作用下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充分运用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统计年鉴、经合组织数据库(OECD)以及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相关数据,基于2019年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27国和中国1995-2019年的
宋代荆门军位于江陵、襄阳两地之间,下辖长林、当阳二县,行政区划由唐末在此置荆门县,五代始设荆门军发展而来。独特的区位条件利于本军交通发展。从唐到宋,本地交通经历了逐渐衰落的过程,这与江陵、襄阳衰落,鄂州崛起密切相关。北宋定都开封,京城主要依靠水运运输,本军北上襄阳水运不能直接到达开封,只能由汉江至长江中转。陆路主要用于官员途经上任和南来轻便物资转送。南宋荆门军受战火破坏,南北交通最北仅能到达襄阳,
随着山东省农业人口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农地制度改革走向深入,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始由流转规模转变向流转效率聚焦。正确评价时期内的农地流转效率、厘清农业人口转移对农地流转效率作用机制、科学识别农业人口转移和农地流转进程的发展阶段、合理提升农地流转效率,成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协调城乡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同时结合规模经济理论、产权理论、二元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