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杨宪益、戴乃迭英译《老残游记》探年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其与译作在目的语市场的适应与生存有着密切联系。然而以往的翻译研究大多采用规范式研究,大多把重点集中在翻译性质,标准和技巧方面,而忽视了对译者进行系统的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重大的转折,文化取向开始盛行。翻译研究的文化取向开始关注译者,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为新的研究课题。然而直至胡庚申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译者的主体性和作用才得到实质性的凸显。   胡庚申借用达尔文进化论的“适应/选择”学说,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4:219)。在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需要译者来完成: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的适应/选择主要体现在:译者对“需要”、“能力”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   有“中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美誉的《老残游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书中借江湖游医老残的游历见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其语言艺术上的成就在晚清小说中首屈一指。其英译文早在1929年就有了亚瑟·韦利译的原书第三回,刊在《亚洲》杂志上。后来又出现了很多英译本,其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广为流传,再版次数颇多。在这个译本中,呈现出纷繁的语言现象,反映出译者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出多种翻译策略选择,体现了作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本论文以《老残游记》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纬,以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经,通过对作品的全面分析和对理论的阐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得出可令人信服的结论。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分别从译者对需要的适应与选择,对其自身能力的适应与选择以及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三方面着手,探析《老残游记》这部在国内外文学界都颇负盛名的小说是如何在译本中再现其独特的风格。通过分析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分析译者是如何适应外部需求和自身内部心理需求来选择作品,如何在语言维度对原作风格的适应和在翻译策略上做出正确选择,如何对读者阅读心理的适应,对原语文化的适应及做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为译者的研究和翻译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研究从译者的适应选择角度,全面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所译《老残游记》的全过程,较全面地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为何选择该文本及如何翻译该文本的问题。此外,本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案例证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笔者认为建设中国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需要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再审视和再发现以及对中国译者翻译实践的研究。所以,笔者在此选取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大使林语堂先生的翻
范畴化研究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人们可以将各种繁杂的生物,物体,事物乃至行为划分进不同的范畴。例如,颜色范畴包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礼貌存在于所有的的文明社会中,它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礼貌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礼貌理论,
本文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笔者以王尔德童话的两个中文译本为案例,先后分析了文本的功能和类型,探讨了文本的翻译目的及翻译要求。儿童文学翻译主要是为了吸
对于纯粹的电子竞技爱好者来说,每年的WCG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成绩和一场场比赛,最重要的是,在这几天,他给我们带来了欢笑和泪水。就如同标题图中汉宫的队员们一样,一群相对默默无名的小伙子们,经历数载,终于摆脱了“魔咒”夺得了中国区的冠军。哭也好、笑也罢,甚至于叫嚣,还有什么比这一刻值得宣泄我们心中的心情?因为这都是WCG和电子竞技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今年的WCG更是让人动情,或者说是伤感。官方正
大众演讲是一种介于书面语与口语的一种独特文体,传统的翻译策略并不完全适用于大众演讲中隐喻的翻译;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可以为大众演讲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1979年《语言和控制》一书在英国的出版标志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起源。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对语篇进行批评性研究,并尝试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在该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