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超分子聚合物以及纳米海绵的种类、结构特点、合成方法、表征手段以及研究进展。第二章:利用直接交联法合成线性麦芽糊精纳米海绵(LM-NS 7和8),并对其粒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随着浓度的增大,纳米海绵粒子逐渐聚集,产生由溶液、沉淀、流动凝胶态到刚性凝胶态四个相态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分析考察了LM-NS7和8作为手性光敏化剂对环辛烯1Z光异构化反应的调控性能。结果显示,从溶液到流动凝胶态,产物的%ee没有明显变化,但在流动凝胶态和刚性凝胶态的临界点附近%ee出现逆转。与环糊精/环状四糖纳米海绵作为敏化剂类似,%ee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些表明影响%ee变化的因素是寡糖聚合物中随浓度/相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手性孔隙空间,而不是主体分子的空腔/凹面。第三章:将线性麦芽糊精与均苯四甲酸二酐以1:3和1:6交联,生成LM-NS 1-3和LM-NS 1-6,利用SEM、TGA、FTIR、Zeta电位和N2吸附-解吸附对其进行表征。将LM-NS 1-3作为吸附剂,以碱性品红(BF)、甲基紫(MV)、乙基紫(EV)、甲基绿(MG)和孔雀石绿(MAG)为吸附模型污染物,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考察了LM-NS 1-3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对这些染料的吸附在5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且去除率均在95%以上,对BF、MV、EV、MG和MAG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19.7、751.9、666.7、1043.5和543.5 mg/g。在pH 3-9范围内,LM-NS 1-3的吸附性能基本不变,但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大,吸附性能迅速降低。以甲基绿和孔雀石绿作为模型,发现LM-NS1-3吸附-解吸附5次后,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第四章:选取β-环糊精与均苯四甲酸二酐交联形成环糊精纳米海绵(β-CDNS),然后将其修饰到Fe3O4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同时能够利用外加磁场快速分离。利用TEM、热重、FTIR、X射线衍射和VSM对β-CDNS-MNPs进行了表征。然后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考察了β-CDNS-MNPs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最大吸附量为83 mg/g,且符合Langmuir单层化学吸附模型。离子浓度的增大对β-CDNS-MNPs的吸附性能基本没有影响,但当pH为酸性时,吸附性能较差,在中性和碱性时吸附性能较好,可能是由于磁性纳米粒子在酸性条件下聚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