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二审案件的繁简分流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国理论和实务界都十分重视繁简分流在民事一审程序中的运用,对民事二审案件的繁简分流缺乏关注。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民事二审以开庭审理为主,并试图通过不开庭审理来实现案件的分流。但通过考察司法案例,实务运行与法律规范并不一致,出现了分流标准不一、不开庭审理和开庭审理适用混乱、合议制独任化及审判过程不规范等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是立法规定、管理手段以及收案现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我国不断激增的案件压力,实现有效的二审案件繁简分流能够缓和个案需求与上诉整体功能的冲突,进而提升审判质效,促进案件审理。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二审案件的分流标准,并在提供多种规范程序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同时,考虑到法院实务操作的可行性,还需细化具体的案件识别规则,完善内部的程序转换和人案配比,进而实现规范设计和实务操作的双重优化。除了引言与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民事二审案件繁简分流的立法沿革及实务问题。为了解民事二审案件繁简分流的发展现状,本部分首先对我国的法律规定进行了全面梳理。然后从司法数据和实务案例入手,总结了现存的实务问题。第二部分,民事二审案件繁简分流实务问题的原因分析。本部分主要从立法和司法两个维度,对产生实务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质言之,我国现行立法未能实现案件繁简分类和程序分流,法院的案件管理方法也存在不足。第三部分,民事二审案件繁简分流的理论基础及依据。民事二审案件繁简分流以民事二审的程序功能、民事上诉模式、正当程序之程序选择权保障和诉讼促进义务作为理论基础。考虑到民事诉讼的渐进性,民事二审繁简分流也以一审中充分的程序保障为依据。第四部分,民事二审案件繁简分流的完善建议。本部分厘清了繁简分流的价值目标,具体完善则须从明确二审繁简案件的识别标准、提供多元化的审理程序、设置当事人程序选择和程序异议机制、改善法院的案件分流管理以及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同时进行。
其他文献
目前变电站的管理,除了常规的设备台账、缺陷隐患等项目内容外,还有大量零碎信息未能进行可靠记录,变电站运维人员需要更加高效的方式和工具,对变电站进行全面管理。针对变电站图像信息管理的缺点和不足,研发设计一套变电站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变电站内长期不变动信息进行统合整理的智能化管控。
甘肃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红色旅游资源未充分开发,应结合当地中药、矿藏、地质、农林和文化历史等其他丰富资源,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融合,形成红色旅游和养生、历史文化、地质、民族民俗相结合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多产业融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特色农业小镇的建设对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牛楼小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例,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状况、产业链融合情况,以及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状况,总结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和不足。结果表明,特色农业小镇现代农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也存在品牌影响力不够、管理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高质量的教科研为支撑,其中,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发展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保障。构建“研教双循环”模式,研教并举、以研促教,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研能力,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因此要立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研教双循环”模式,深入探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教师教研能力发展面临的问题,提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选取诸暨米果果小镇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农旅耦合路径在乡村振兴中带来的效应及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成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农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大,与旅游业的关联度最高。因此,以农旅耦合为核心,统筹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成为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宁夏南部地区为例,通过区位熵法,从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以及乡村休闲旅游业,分析脱贫地区乡村产业的业态类型及其分异机制.结果表明,宁夏南部地区依靠农业基础优势,打造“一村一品”乡土品牌,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产业有效融合,并且创新农家乐、休闲农庄、红色旅游村、农村电商等服务业新业态,引导乡村产业向二三产业集中,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点的产业振兴之路
中学教研组建设历时已久,但实然性问题仍然突出,如组织行政化较弱,执行力不够;欠缺专业化引领,文化认同弱;倾向于外来驱动,务虚不务实等。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有必要以高品质为标准对教研组建设提出应然方案,如持续明确和强化教研组的功能;以课堂教学实践为驱动出发点;借助外力搭建专业成长平台;管理要有人文关怀,培养教师组织认同;确立教研制度,走向专业发展等。
传统意义上,为有效避免通信设备的发射对接收产生自干扰,主要采用频分或时分双工的半双工体制,即发射和接收在频率或时间上正交化。而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旨在相同的频率实现设备的同时发射和接收,通过空间域、模拟域和数字域自干扰抑制方法的突破,最大限度主动消除近端自干扰信号对远端弱期望信号的影响,理论上频谱效率是半双工体制的两倍。但是,随着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向毫米波、太赫兹频段的创新发展,高频段大带宽射频链路模
新时代、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如何促进教研组建设转型,如何通过教研组建设促进师生生命成长,如何更好发挥教研组的新时代价值等,都是学校管理者必须积极思考的关键问题,必须正确回答的紧迫问题。进入新时代,建设新队伍,必须开展新教研。立足教研组建设转型升级视角,从目标转向、内涵转优、动能转换、成果转化等方面探寻建设路径,能更好地推进教研组建设,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Generation,5G)中发射机不仅在频率、带宽、线性度等传输信号特性方面对传统线性化技术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波束成形(Beamforming)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入(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对预失真系统构架的适用性构成了挑战。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深入研究MIMO发射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