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生活空间(1900—1949)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leen350191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区史是城市史的分支,力图从微观角度去研究一个城市。上海是中国的经本文试图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空间的角度来分析淮海路街区的人与社区的互动,人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如何提升了整个城区的品位,成为了法租界乃至以后的国民政府展示自身现代性成就的橱窗和地标。政府和居民如何共构,使得淮海路社区成为一个繁华的餐饮和夜生活区域,并建立起一种崇尚个人主义和个性表达的社会风气。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城市史的学术渊源,简单介绍了西方城市史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并附带介绍西方世界(主要是英语世界)自新千年以来的上海史研究方面的学术动态。最后则是“上海—淮海路”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淮海路的概况和商业街的由来,对外侨(尤其是白俄侨民)的突出贡献予以了充分肯定。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淮海路的人居环境,经过西方人近百年的建设,淮海路成为了展示上海现代性的橱窗,各式各样的西式建筑构成了淮海路的文脉所在。而生活在其中社会结构则是本章的第二部分,他们是谁?来自何方?他们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以及“上只角”的认同。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通过对公园、菜场、繁华的餐饮和夜生活场所等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现代化的画卷,展现了旧上海的成功人士,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结论部分把“上海——淮海路”放在一个大历史的背景之下,淮海路侧重“技术面”的社区建构如何吸引居民迁居来此,同时形成社区认同的居民如何参与城区建设?分析了左右两派对上海现代性的认识和迥然不同的评价。肯定了“上海—淮海路”的巨大贡献。
其他文献
1922年初春,波及全国许多城市的非基督教运动,对中国政治、基督教会、特别是此后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此次“非基运动”,海内外已有不少文章和专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本文以山东省为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1900-1911年间,在中央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对地方实业建设的推动,以及对区域经济变迁的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沿着理念、体制、运动这三条主线从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角度去透视人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发展脉络。另外,在注重三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古典时代希腊教育思想历史的基础及其发展时期的分析,总结出古典时代教育思想的实质和历史影响。全文共有五章组成: 第一章,分析了古典时代希腊教育思想产生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钻井工程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对钻井井控作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钻井井控工作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物理工序,也是确保开采安全的重要依据,所以各油气田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钻井井控工作。本文简要叙述了钻井井控与录井技术,详细分析了录井技术在钻井井控中发挥的作用,并说明录井技术在钻井井控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以期为钻井井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