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用菊花是我国药食兼用的传统药材。近年来,随着新产品的开发和大众对养生保健的重视,药用菊花的需求与日俱增。杭白菊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品系,为满足生产所需,杭菊在沿海及其他内陆地区广泛引种。但是不少引种地区存在着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影响着菊花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对杭菊耐盐特性展开研究,并对部分资源的耐盐性进行评价,同时开展氮素营养生理研究,以期为杭白菊耐盐品种的选育和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借鉴。结果如下:1.采用水培方式,用人工海水作为筛选渗透压,对杭白菊种质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物量、膜透性、SOD、可溶性总糖、POD、Pro等指标可以作为杭白菊耐盐性快速评价的指标,34号、K1和K2可以作为耐盐品种选育的优良种质资源。产品器官品质比较研究发现次生代谢产物在杭白菊部分栽培类型花器官的管状花和舌状花中的分布不同,绿原酸在管状花中含量较高,木犀草苷在舌状花中含量较高。2.以 34 号、K1 和 K2 为材料,MS+ 6-BA 1.0 mg·L-1+ NAA 0.1 mg·L-11+2,4-D 1.0mg·L-1激素组合对杭白菊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较好,MS+6-BA2.5 mg·L-1+NAA 0.6 mg·L-1较有利于杭白菊的增殖。0.4%的EMS浸泡2 h可以作为药用菊花诱变的合适处理浓度和时间。3.低浓度的氯化钠胁迫可以增加杭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高浓度的人工海水对怀菊光合色素的伤害比杭菊大;低浓度时,渗透胁迫对杭白菊超氧离子平衡和质膜过氧化的影响大于离子胁迫;正常情况下,杭菊的SOD、POD、CAT活性高于怀菊,高浓度胁迫下杭菊会保持比怀菊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高浓度NaCl和等渗PEG6000胁迫下,杭菊通过积累更多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人工海水处理下,低浓度时杭菊通过积累更多的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高浓度时积累更多的可溶性糖;三者的实际贡献率排序为:脯氦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三种胁迫下杭菊的离子区域化机制是不一样的:NaCl胁迫下,杭菊在根、茎基和新叶中积累更多的K+,老叶、茎基和新叶中积累较多的Ca2+,减少对Na+的吸收,同时增加Mg2+含量;人工海水胁迫下,杭菊在根、茎基和茎中积累更多的K+,茎基和新叶中积累较多的Ca2+,优先把Na+积累在老叶、和茎基;等渗PEG6000胁迫下,杭菊主要在茎基、根和新叶积累Na+;在老叶、新叶和根中积累更多的K+,在根、新叶和茎基中积累更多的Ca2+,更高的叶-根吸收选择性SK·Na值,保证更多的K+被运输到叶片。4.NaCl对杭菊光合作用的抑制主要是非气孔限制因素造成的。超氧阴离子、MDA含量的增加,相对含水量的下降可能主要是Na+的影响,膜透性可能主要是Cl-的影响。抗氧化酶的变化趋势为CAT>SOD>POD;杭白菊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Pro的含量均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可能主要受Na+影响,Pro含量的变化可能更多的是受到Cl-的影响。5.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杭白菊的光合作用、碳氮代谢、产量品质、病害发生、次生代谢均有显著影响。绿原酸,3,5-0-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基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者的含量在NH4+-N/NO3--N为25:75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673%和1.838%;木犀草苷的含量则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并在NH4+-N/NO3--N为0:100时达到最大值0.108%;NH4+-N/NO3--N为25:75时产量达到最大值。不同铵硝比例对药用菊花次生代谢产物及斑枯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相关生理指标和次生代谢密切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木质素、可溶性总糖、PAL活性、POD活性、超氧阴离子、绿原酸、3,5-0-双咖啡酰基奎宁酸、花中总黄酮的含量与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负相关;SOD活性、MDA含量与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正相关。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有所下降,当铵硝比为25:75时菊花斑枯病的发病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