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笔者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借鉴已有的经验,对不同类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不断探索、反思、总结,主要成果如下:(1)在分析了国内外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研究现状之后,阐述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含义、特点以及教育价值,其特点是:综合与创新性、自主与探究性、生成与开放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笔者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借鉴已有的经验,对不同类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不断探索、反思、总结,主要成果如下:(1)在分析了国内外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研究现状之后,阐述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含义、特点以及教育价值,其特点是:综合与创新性、自主与探究性、生成与开放性和过程与实践性。并指出要以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皮亚杰的活动教学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为实践指南,开展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有效教学。(2)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呈现、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分类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综合与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现实性、开放性、探究性、可行性、巩固性等五个基本原则。(3)在前面理论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研究,给出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流程,包括三大模块:一是选择和确定主题;二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开发;三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施与评价。并提出以“问题激趣、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实践探究、拓展应用”为主线的教学策略。(4)根据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内容为例,设计出“动手操作类——以‘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高度’为例”、“数学建模类——以‘二次函数的应用’为例”、“规律探索类——以‘图形变化中规律的探究和表达’”等三种类型的教学设计,并从教学内容、目标与目标解析、教学模型、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目标设计与检测、教学反思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都配有相关分析说明,来探究不同类型综合与实践课的有效教学模式。不同类型的综合与实践课,教学设计流程和教学模式也是不同的。但本文只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数学活动”板块的三个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讨的教学模式不完善、不全面。同时本文未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其它内容例如“课题学习”、“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进行深入研究,所以继续加强对综合与实践各个板块教学内容进行研究,设计开发出优秀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案例,探究综合与实践合理的教学流程和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方面。
其他文献
讲评课一般是指在学生阶段性的考试之后,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映出的主要信息,通过设计教学,有针对性的反思教学实践、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一种课型。在新一轮的教学课程改革中,讲评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几年,新的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历史高考“脱离教材”、“重理性思维”的命题趋势越来越明显。命题者站在更高的学科高度和更广阔的学科视野审视
脉冲微分方程理论是微分方程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新分支,它具有深刻的物理背景和数学模型。近年来,这一理论在应用数学领域中已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重视。 具有奇性的常微分方程问题,最早是在研究核物理、气体动力学、流体力学、边界层理论及非线性光学问题中提出的,是微分方程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本文共分四章,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我们研究Banach空间中脉冲积分-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其主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高三复习无疑是关键的一年,复习效率的高低更是会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农村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存在的劣势,导致复习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旨在为农村高三数学复习提出针对性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复习质量。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发扬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高中提出切合实际的复习策略,改进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本研究首先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部也在不断调整对初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的指导意见,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程资源中所占地位也越来越高。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乡土资源教学既符合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改革需求,也能够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当下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河南省郑州市作为全国八大古都之一,在乡土史运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乡土史的讲解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空间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技能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概念在课程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也日益凸显。然而,由于概念本身的高度抽象性,加之学生缺乏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与能力,对概念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工具性使用的层面,导致学习难度大,并且成为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此,探索概念有效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意义重大。本研究尝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P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由于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再加上高中数学知识的繁多和复杂性,往往教师在讲解知识后,不同学生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疑问或知识遗漏,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回答每个学生的问题,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优势成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查缺补漏的学习,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论文聚焦于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电子设备的大量应用,为当今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之下,微课这一新兴事物应运而生,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之下的产物,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本文以微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为例,探究如何提高微课在高中数学实践中的应用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
应试背景下学生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甚至不会劳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关键时期,劳动素养的测评能够诊断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扩充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章在分析前人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文件以及地方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从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以及操作性定义入手,综合构建了小学
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多样的民族性以及较强地域性的精神食粮,是民族灵魂能够得以承载和传递的土壤。而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底蕴的体现,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瑰宝与精神财富,发挥着历久弥新的作用;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是促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柢。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晓历史事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一直是各国数学教育工作者以及教研人员追求的共同目标和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现下国内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颇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各地区高中数学教材版本多,在高考背景下,学生学习时间较紧,部分教师教学仍用老一套方法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最终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老师教学效果差的结果。所以,在新课标推行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