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唐五代时期,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西蜀地区词迅速发展,崛起了以温庭筠为宗的花间词派。花间词以其婉约的风格和精细的写法,不仅为当时文人所推崇,更影响了后世词的创作和审美。温韦词作为花间词的代表,自出现以来,为文人广泛接受。但数据显示,二者相较之下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接受差异。因此本文试以数据为基础,呈现温词与韦词的历代接受情况,比较差异,并深入探究接受差异的原因。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词集选录、词评、次韵集句及《花间集》版本流传五个角度呈现作品接受差异,以宋、明、清三朝为主,结合表格,以直观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第二部分对前文的接受数据进行整理和概括分析,发现温韦词接受差异首先体现在直观数据上,从数据统计结果可知,历代文人们对温韦词接受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两人的接受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此外,通过对历代词话的考察发现,温韦的地位差异也逐渐明晰,温庭筠被称为“花间之祖”,而韦庄屈居第二;最后在风格上,历代文人也对二人的不同做出了概括——普遍认为温词秾丽而韦词疏朗;第三部分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审美标准等不同视角,探讨分析影响二人接受差异的具体原因。温韦词接受差异呈现上述情况,一是因为《花间集》将非西蜀词人的温庭筠列为首位,已有开宗之意,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温韦地位的悬殊。二是词人创作的主观原因,温词情感细腻,作法有迹可寻,易成为效仿典范。而韦词创作受自身特殊经历和民风影响,较难模仿。三是时代审美的变迁。历代总体上大致以婉约为正宗,因而温词不断被认可,词史地位逐渐提高直至确立,尤其明清作词以《花间》为准,温庭筠“花间之祖”的地位成为公论,相较之下,韦词自然稍显逊色。温词以细腻的情感、精致的笔法为后世广泛接受,韦词则以清新的风格、疏朗的特色为人们所喜爱,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究温韦词之差异,分析原因,以期用全新的视角更加深入地了解温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