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梗塞后足下垂的治疗方法和作用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03630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梗死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2.应用表面肌电Max值和H波与M波Max值的比值客观评价脑梗死后足下垂的恢复情况。3.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各因素对治疗梗死后足下垂的影响并对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40例(踝关节有主动背屈运动的患者20例;踝关节无主动背屈运动的患者20例),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每组中有踝关节主动背屈运动的患者10例,无踝关节主动背屈运动的患者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集胫前肌、小腿三头肌ROM、MMT、CSS评价值和胫前肌的sEMGMax值、小腿三头肌的H波Max/M波Max值作为评价指标。运用两因素两水平有重复观测值的方差分析、ducan法进行多重比较以及两样本的t检验比较,研究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并对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梗死后足下垂的操作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为脑梗死后足下垂的评价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1.两组脑梗死患者的足下垂症状均有明显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的ROM、MMT、CSS的评定值以及胫前肌的表面肌电Max值、小腿三头肌的H波Max/M波Max均有显著差异(P<0.05);3.两组中有踝关节主动背屈动作的患者与无踝关节主动背屈动作的患者在治疗四周后足下垂症状改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梗死后足下垂的疗效确切,是运动功能训练的有效辅助方法:并对脑梗死足下垂恢复中后期患者的疗效较好2.相对于CSS、MMT等主观评定量表,肌电信号是客观、准确、临床实用性很强的诊察方法。3.无主动踝关节背屈运动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极片置于胫前肌肌腹起止点上、低频电强刺激量;有主动踝关节运动的患者采用坐位、极片置于肌腹中点上、低频电低刺激量,生物反馈贯穿治疗始末。可以大大增加各项评价指标,促进反射水平的提高;4.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更适合有主动踝关节运动的患者。
其他文献
现代飞机上的部件之间用到了大量的标准件,如螺栓、铆钉,此类标准件的使用不可避免进行制孔。制孔工艺经过多年的发展,自动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制孔工艺发展的趋势。本文利用
白芷和北沙参作为中国传统中药,在河北省均有广泛种植与分布,为河北省道地中药材。二者均是伞形科植物的干燥根,其主要成分是香豆素类化合物。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
为了解决精密加工设备的微位移隔振问题,研制了一种以压电陶瓷为作动器的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系统。在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和激振器的基础上搭建了相应的实验平台,提出将模糊-比
目的研究蒙古族脑卒中患者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β-1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1)基因G1165C、G蛋白β3亚单位(GNB3)
当前,大学教学改革已陷入难为窘境。深刻认识和圆熟把握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是有效解决大学教学改革中的矛盾和困难之首要前提。研究旨在揭示我国大学教学改革在三个基本问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质量评价,为指导中医药进一步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1994
本文是在以综合法重新定义译员角色以及越来越多人把口译作为一种人际活动的背景下展开研究的。本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借鉴翻译研究的一些成果如目的论、文化研究和
目的了解目系暴盲(视神经炎)的证候诊断,以及辨证分型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目系暴盲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就诊
现将我院病房收治的1 442例患儿中符合SIRS诊断的270例作一分析。1 对象和方法  1998年1月-1999年12月本院儿科收住1 442例患儿,按Hayden诊断标准〔1〕,具有以下2项或2项以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溶栓疗法在临床的大量应用,再灌注损伤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组织损伤,提高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已经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