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梗死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2.应用表面肌电Max值和H波与M波Max值的比值客观评价脑梗死后足下垂的恢复情况。3.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各因素对治疗梗死后足下垂的影响并对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40例(踝关节有主动背屈运动的患者20例;踝关节无主动背屈运动的患者20例),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每组中有踝关节主动背屈运动的患者10例,无踝关节主动背屈运动的患者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集胫前肌、小腿三头肌ROM、MMT、CSS评价值和胫前肌的sEMGMax值、小腿三头肌的H波Max/M波Max值作为评价指标。运用两因素两水平有重复观测值的方差分析、ducan法进行多重比较以及两样本的t检验比较,研究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并对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梗死后足下垂的操作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为脑梗死后足下垂的评价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1.两组脑梗死患者的足下垂症状均有明显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的ROM、MMT、CSS的评定值以及胫前肌的表面肌电Max值、小腿三头肌的H波Max/M波Max均有显著差异(P<0.05);3.两组中有踝关节主动背屈动作的患者与无踝关节主动背屈动作的患者在治疗四周后足下垂症状改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梗死后足下垂的疗效确切,是运动功能训练的有效辅助方法:并对脑梗死足下垂恢复中后期患者的疗效较好2.相对于CSS、MMT等主观评定量表,肌电信号是客观、准确、临床实用性很强的诊察方法。3.无主动踝关节背屈运动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极片置于胫前肌肌腹起止点上、低频电强刺激量;有主动踝关节运动的患者采用坐位、极片置于肌腹中点上、低频电低刺激量,生物反馈贯穿治疗始末。可以大大增加各项评价指标,促进反射水平的提高;4.低频电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更适合有主动踝关节运动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