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CaO/Al2O3-Si层压的C/C复合材料扩散连接接头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bao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碳(简称C/C)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低膨胀系数、摩擦性能好,以及抗热冲击性能好、尺寸稳定性高等优点。是如今在1600℃以上应用的少数备选材料,被认为是在机械以及结构材料方面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温材料之一。例如作为高速制动材料、航空发动机高温结构部件(涡轮叶片、挡火板、喉衬、机翼前缘等)。但是由于C/C复合材料的制备成本较高,周期长且工序繁杂,且受到制备装置的影响,所以难以生产结构复杂的零件,这对于C/C复合材料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采取了Si-CaO/Al2O3-Si层压结构作为中间层并用热压烧结的方法来扩散连接C/C复合材料。所用的CaO/Al2O3是一种玻璃陶瓷,又称微晶玻璃,是经过高温融化、成型、热处理而形成的一类晶相与玻璃相结合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耐热冲击、耐化学腐蚀、低介电损耗等优越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得接头进行微观组织结构分析。在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剪切强度试验,测试其机械强度。此连接工艺,低成本、快速且高效。主要的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接头横截面进行SEM、EDS表征发现其界面结构为:C/C基体/Si、Si C层/Ca-Al-O-Si化合物/Si、Si C层/C/C基体。通过前期的实验工作和分析,发现加热温度以及保温时间均对接头的力学性能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后续所涉及到的试验工艺范围之内,随着保温时间和连接温度的延长,所得接头在室温下的剪切强度基本呈现出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后在工艺参数为:加热温度1500℃,保温时间90 min下所制得的接头,其剪切强度最大为38.17 MPa。(2)对所得接头进行力学测试之后得到的断口进行分析,总结了四种断裂裂纹扩展模型。模型1是裂纹沿着界面、中间层以及基体上扩展最终形成断裂,在本工作中,我们所制得的接头在做完剪切试验后形成的断面是以模型1为主。模型2是沿着连接层和C/C基体界面上的断裂,由于界面处是两种不同材料的交界处,所以此处也是最容易发生失效的区域。模型3表示的是裂纹沿着中间层扩展,在这些区域连接层的强度低于界面层以及C/C基体的层间剪切强度。模型4是断裂发生在靠近连接层的C/C基体上,这种失效形式是最令人满意的结果:连接层和界面层的剪切强度都高于C/C基体的层间剪切强度。(3)连接层材料是玻璃陶瓷材料,它自身的特点是脆性高,韧性低。而C/C复合材料由于其中的碳纤维会起到一定的增韧作用,在C/C复合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中会体现出一定的假塑性特征。所以在连接接头的载荷位移曲线中,由于失效位置的不同而导致曲线呈现出不同的类型特征。当以模型1发生断裂时,基体、中间层和界面层都承载,载荷位移曲线呈现出阶梯状的断裂模式;当以模型2发生断裂时,说明了连接层和C/C基体界面处的强度不高,低于基体以及连接层的强度,当受到剪切应力时,随即剥落,载荷位移曲线也呈现出脆性断裂模式;当发生模型3的断裂时主要由中间层承载,因为中间层为玻璃材料,具有典型的脆性特征,因此呈现出脆性断裂模式。当以模型4发生断裂时,主要由基体承载。由于C/C复合材料在受到剪切应力时,其中的碳纤维有部分的拔出,这起到了增韧的作用,所以载荷位移曲线呈现出假塑性的断裂特征。(4)中间层材料在高温下发生互扩散和化学反应,随着加热温度以及保温时间的升高,使得物相发生了改变,最终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渗入C/C基体中形成机械互锁,从而提高了整个接头的力学性能。
其他文献
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赋予它许多优异的力学性能。将石墨烯或其衍生物作为增强体加入基体成为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比传统的碳纤维和碳纳米管更能显著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将功能梯度材料卓越的设计理念推广到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中,也就是将石墨烯片(graphene platelets,简称GPL)叠成的小块作为增强体,方向随机且均匀地散布在每层基体中,石墨烯含量在基体厚度方向上逐层呈梯度或均匀分布,形成新一代的
梯度多孔材料是集功能梯度材料和多孔材料两者特点于一身的新型工程材料。梯度多孔材料拥有功能性和结构性双重属性,使其相对于一般质密金属材料,拥有更轻的质量,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强的比强度,比刚度和能量吸收性等优势特点;和均质材料相比,梯度多孔材料可以通过特定设计制备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更好的力学性能表现。基于以上梯度多孔材料的特性和优势,目前航天、航空、航海等在轻量化、多功能、高强度结构中均有广泛使
复合材料由于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优异的疲劳强度、良好的耐腐蚀性和低导热性,已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高速列车等领域中。但由于复合材料结构的特殊性,其抗冲击性能比较差,在制造、运行、维护和维修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异物(如跑道碎屑和掉落的工具)在平面外的冲击,虽然材料表面没有明显的损伤可见,但其内部可能已经出现了分层、脱粘等形式的损伤,严重降低材料的综合性能,进而对材料的安全性有严重的影响。对于复合材料的中
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的材料性能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呈现出连续梯度变化,从而避免了经典层压复合材料中的应力集中现象。功能梯度材料结构通过性能成梯度形式连续变化降低了结构中的热应力和应力集中系数,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结构中。本论文基于经典板理论,研究了功能梯度材料(FGM)圆板在周边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屈曲行为。首先分别基于
近年来,节能环保的可再生能源的持续稳定供给已经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以六水氯化镁无机水合盐为主体相变材料,通过添加七水硫酸镁的中和改性,研究了七水硫酸镁对MgSO4·7H2O(MSH)-MgCl2·6H2O(MCH)复合相变材料体系储热性能的影响;通过添加活性炭(ACC)进一步改性,研究了活性炭对复合相变体系储热能力、相变温度、过冷度以及体系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在MCH-MSH-ACC
电沉积作为一种常见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是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沉积一层其他金属或者合金薄膜,所得沉积层与基体结合牢固且沉积层厚度较为均匀。累积叠轧(ARB)技术作为一种大塑性变形技术,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组织得到细化、力学性能大幅度提高。本文将电沉积和ARB技术结合起来,利用电沉积技术在退火1060铝板表面分别电沉积0分钟、8分钟、60分钟铜层,随后将表面电沉积铜层的铝板组合堆叠进行ARB,制备了
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双金属氧化物具有比单金属氧化物更高的电化学活性,能够进行多重法拉第反应,因此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然而,受低电导率的限制,其实际比容量比理论值低得多,尤其是在高电流密度下,电子传输缓慢,进而影响其倍率性能。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晶-非晶异质相工程策略。当两种结晶程度不同的材料复合后,会形成结晶-非晶异质相界面,一方面,可以改善电子传输层和电极-电解质之间的欧姆接触,
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FGM)结构具有非均匀性,因此会存在拉弯耦合效应。在一定条件下,该效应会产生前屈曲耦合变形,即只要施加面内载荷就会产生挠度。本文研究受机械载荷和热载荷作用的FGM圆板和梁的非线性变形,以及考虑前屈曲耦合变形时的稳定性问题。首先,假设材料性质只沿厚度方向变化,在经典板/梁理论下利用能量原理,导出功能梯度圆板和梁的平衡方程以及包
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各种新型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之一主要集中于表面效应,且基于均匀连续介质。随着新型功能材料需求的增加,在介质非均匀连续环境中的力学性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介质的不均匀性对波的散射影响显著。目前,在纳米尺度非均匀介质对波的散射研究很少,如果有也局限于宏观尺度的。本文在经典波动力学理论基础上,结合复变函数方法和表面弹性理论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性能优异的金属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检测成为了当今关注的焦点。目前,主要的应力应变检测方法有电测法、机械测试法和光测法。光测法中的力致发光和力诱导下光致发光作为两种新型的应力应变检测方法,都可以应用在应力应变检测中。与力致发光相比,力诱导下的光致发光有检测连续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并且在施加力的同时发光强度有着显著的变化,这种性能的变化可以和光学测试设备结合,能够更精确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