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钢异种金属双光束激光熔钎焊工艺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bi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合金、高强钢异种金属连接件应用于汽车车身可以实现车身轻量化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由于汽车车身制造高速化、精准化、自动化的要求,使得激光焊接技术广泛应用于车身结构件的连接制造过程中。然而由于铝、钢的热物理性能差异较大使得二者的焊接接头可靠性难以保证,尤其是二者间的冶金相容性较差使得铝与钢的焊接过程中极易形成硬脆的铁铝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极大地影响了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如何有效控制IMC的形成对于提高接头力学性能十分关键,开展铝/钢异种金属焊接工艺研究,探讨焊接工艺对IMC的形成及演变机理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开展了DP590高强钢/AA7075铝合金异种金属双光束激光熔钎焊工艺研究,获得焊接工艺对接头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揭示铝/钢界面IMC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阐明IMC形貌及分布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为获得铝/钢异种合金高质量焊接接头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支持。首先,开展了铝/钢异种金属熔钎焊焊接试验,通过改变不同激光功率、焊接速度、光束能量比例,发现焊接接头成形质量随焊接过程热输入的增加而提升,主光束能量占比下降的过程中焊缝润湿角持续下降,润湿长度先增大后减小。观察焊缝截面,发现存在铁铝金属间化合物层,且部分脱离界面迁移进入焊缝中的现象,IMC层迁移现象出现在两束激光直接作用的区域。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熔池内部的流场流动是IMC层迁移行为的驱动力。填丝熔钎焊与双光束熔钎焊所得焊缝相比焊缝成形质量较差,由于填丝改变了熔池内部流场流动模式、消除了IMC层迁移的驱动力,进而消除了IMC层的迁移现象。其次,对铝/钢界面处IMC层的形貌及分布进行了系统表征。铝/钢界面处IMC层呈现中间厚、两端薄的分布形貌,铝/钢界面中部IMC层厚度约为8~12μm,IMC层厚度随焊接热输入的提升而增加。IMC层存在两种不同的形貌,铝合金焊缝一侧为由Fe Al3(θ相)组成的针状IMC,高强钢一侧为由Fe2Al5(η相)组成的平板状IMC层,平板状IMC层内存在由于η相取向生长所形成的粗大柱状晶组织。发生迁移的IMC层中,近铝/钢界面处IMC层由η相组成,形貌致密与界面处平板状IMC层相似;远离铝/钢界面处的IMC层由θ相与α-Al混合组织组成,形貌疏松。迁移的IMC层下方铝/钢界面处存在新生成的IMC层,由η相组成,厚度较薄且分布不均。最后,对不同工艺参数下的铝/钢焊接接头进行了拉伸力学性能测试。拉伸试验中断裂于焊缝的断口为韧性断裂,强度较高;断裂于铝/钢界面的断口为脆性断裂,强度较低。获得了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1.3 k W,焊接速度0.6 m/min,光束能量比8:2,此时所得到的焊接接头拉伸性能最佳,达到130.1 N/mm。焊缝润湿长度小于2.2 mm或界面处IMC层厚度超过12μm均会使接头存在界面脆性断裂倾向。基于断口截面的观察,发现IMC层的迁移行为会削弱其下方铝/钢界面处的强度,因此应尽可能避免IMC层迁移现象的出现。
其他文献
N263镍基高温合金以其良好的焊接性和优秀的高温性能成为先进超超临界汽轮机组件的重要选材对象之一,而焊接是汽轮机转子等核心组件的主要生产方式。N263焊接接头在高温下长期服役时,由于接头中不同区域的组织存在不均匀性,且微观组织会在高温下发生转变,使得整个接头的高温性能出现一定的变化。因此,研究N263焊接接头在高温下长期时效过程中的组织稳定性和性能可靠性,总结微观组织转变的规律,分析断裂失效的机理
随着控轧控冷及微合金化等先进炼钢技术的发展,低合金高强钢的综合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对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控轧控冷技术生产的新型800 MPa低合金高强热轧钢板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其电弧焊接头发生明显软化,接头强度骤降,而目前关于800 MPa新型低合金高强钢激光焊接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8 mm厚800 MPa新型低合金高强钢开展了激光自熔焊及激光电弧复合焊组织性能研究
焊接过程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时滞的复杂过程。焊接工艺参数及装配的改极大地影响着焊缝成形及接头质量。铝合金焊接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传感手段不能准确、有效的监控焊接过程。因此,采用多源传感器可获取焊接装配情况,如间隙、错边等,并结合正面焊接熔池视觉信息,进一步预测背面熔透状态对于铝合金机器人TIG焊接质量的预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航天2A14铝合金机器人TIG焊为应用背景,搭建了铝合金TIG焊接多
Ti6Al4V是典型的α+β双相钛合金,具有出色的比强度,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然而,通过常规加工技术制造的钛合金可加工性较差。因此钛合金的非传统加工技术—激光选区熔化技术(SLM)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该技术可以制造几何构型高度复杂的成形件。采用SLM工艺技术制造的Ti6Al4V构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注塑模具,医疗设备和航空航天中等各领域中。为满足航天复杂构件对成形质量和精度的严格要求,需要进一步探
高温合金精密成型技术在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被用于制备航空发动机的叶片、涡轮后机匣等复杂薄壁铸件。随着轻量化集成制造的发展,精密铸件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导致蜡模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由此带来的蜡模复杂程度会加大熔模铸造过程中沾浆淋砂的工艺难度,使得陶瓷模壳的制备变得更加困难。为了避免传统的沾浆淋砂工艺带来的制壳均匀性差、面层致密度低等问题,本文探索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即采用电泳沉积技术
为了满足轻量化和使用安全性的要求,工业制造对高强钢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用第三代先进高强钢通过调控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含量获得较高的强度和强塑积。集装箱用耐候钢通过微合金化,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具备优异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和较好的加工使用性能。但是随着强度的提高以及特殊服役环境引入氢含量的可能性增加,钢中可扩散原子氢引发氢脆带来机械性能(强度和塑性)的恶化极大地限制了高强钢在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钢中氢脆
电接触材料是控制电路通断的关键器件,在反复开闭过程中极易受到熔焊、腐蚀、磨损等形式的失效,所以电接触材料需要具备抗熔焊性强,耐腐蚀性能好,硬度适当和接触电阻稳定且较低等特性。所以电接触材料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多样,且有些性能之间互相矛盾,比如耐腐蚀性能好,需要在材料中添加第二组分组成合金,但合金的接触电阻较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的电接触材料需要在各种性能之中进行取舍。电接触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材料表面的性
镁合金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但镁合金高温性能及抗蠕变性能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镁合金在高温条件下的应用。如何提高镁合金材料的高温性能,一度成为重点和难点。根据之前的研究报道,镁稀土合金是迄今为止耐热性能最佳的镁合金体系,关于镁稀土合金的高温性能及抗蠕变性能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析出相的强化效应上,对于溶质原子与位错、晶界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较少,研究镁稀土合金高温拉伸及蠕变变形过
高硅铝合金因为其优异的热膨胀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广泛用于各种汽车零部件和电子封装材料中,但是其组织中粗大复杂不规则的多面体状的初晶硅和大的层片状共晶硅组织严重降低了材料的性能,对硅相的细化和变质的效果将直接决定着材料的性能,如何获得细小并且规则的块状初晶硅和细小呈纤维状的共晶硅是研究的重点。由于化学变质剂的瓶颈和毒化作用,使得高硅铝合金的硅相的细化和变质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使用γ-Al2O3纳米颗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工程材料,具有很多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AZ91合金,作为目前开发最为成功、应用最为广泛的镁合金,它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但目前该合金在熔炼过程中易氧化燃烧,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提高AZ91合金的阻燃性,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Ca是镁合金中合适的阻燃合金元素,和Ce联合加入阻燃效果较单一加入时好。但考虑到Ce元素价格昂贵,不应加入过多的Ce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