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高水平人才的不断要求,自2009年开始,我国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的招生规模开始逐年扩增。为了保障专硕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诸多高校探索校企联动机制,整合学校本位和工作本位学习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显现并在高校间扩散。那么,该机制是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习情境中,专硕生迁移了学校习得的哪些知识和技能?迁移的过程如何?为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情境学习理论、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论以及学习的近远迁移理论为基础,以具有代表性的某社科类大学和某工科类大学的2017级专硕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实习情境中学习的特点以及学校学习的差异,其次采用合成案例研究法,探究其实习情境中学习迁移的内容和迁移的过程,并在迁移的过程中区分近迁移和远迁移两种类型,最后将两种类型的迁移过程作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迁移的内容分为两类:在实习情境中,专硕生迁移了知识和能力。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术能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快速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等核心能力。(2)迁移的过程分为近迁移与远迁移两类过程,近迁移发生的过程有理解新情境,识别和提取相关知识和经验并直接应用两个阶段,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在新情境中复现,直接应用到工作任务中;远迁移发生的过程较为复杂,专硕生对新情境的理解比较困难,复现的相关知识经验不能直接解决工作问题,而需要将它们转变并与其他知识和能力整合。(3)通过对近迁移与远迁移的过程比较,可以得到两者在理解新情境、识别和提取相关知识经验和对知识的应用与转变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4)本研究将情境学习理论、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论与学习近远迁移理论整合并修正,得出专硕生实习情境中的学习迁移机制理论框架:专硕生将学校获得的课程知识、技能和能力,迁移到实习情境中,与实习情境相互作用发生近迁移和远迁移的过程,并由情境来推动和检验,实现“行动中识知”和“行动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