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分析本中心老年非瓣膜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抗栓治疗及其脑卒中临床情况,为缩小与国内外指南的差距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出院时间在2015年1月1日到2017年6月30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1组:年龄65-74岁(N=134),老年2组:年龄≥75岁(N=166)两组。应用CHA2DS2VASc评分进行卒中危险分层,HASBLED评分进行出血危险分层。查阅患者病历记录基线数据,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抗栓治疗情况(无抗栓治疗;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抗凝加抗板:NOAC+抗血小板,华法林+抗血小板)。随访患者出院后7天,90天,180天,360天4个时间点的抗栓药使用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发生脑卒中情况。结果:1.共分析300例患者,老年1组134例,其中女性51例(38.1%),平均年龄69.31±2.94岁,BMI平均值为25.79±4.30 kg.m2。老年2组166例,其中女性86例(51.8%),平均年龄80.12±3.81岁,BMI平均值为23.91±4.21kg.m2。两组基线资料相比较,老年2组女性多于老年1组(P<0.05),老年2组BMI平均值低于老年1组(P<0.05),老年2组扩张性心肌病少于老年1组(P<0.05),老年2组D-D高于老年1组(P<0.05),老年2组eGFR小于老年1组(P<0.05),老年2组LAD平均值小于老年1组(P<0.05),其他无明显差异(P>0.05)。全体患者病史及并存疾病单因素分析前三位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2.全体300例患者CHA2DS2VASc评分总平均分为3.70±1.47分,CHA2DS2VASc评分≥2分287例(95.7%),老年2组CHA2DS2VASc评分平均值高于老年1组(P<0.05)。HASBLED评分总平均分为1.95±0.75分,HASBLED<3分237例(79.0%),老年2组HASBLED评分平均值高于老年1组((P<0.05)。CHA2DS2VASc评分≥2分患者住院期间无抗栓治疗比例为16.70%,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42.20%,抗凝治疗比例为41.10%,单纯华法林治疗比例为7.70%,NOAC治疗比例为27.20%,NOAC+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4.90%,华法林+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1.40%。老年2组与老年1组比较抗栓治疗未见明显差异。2015年上半年抗凝治疗比例为23.70%,NOAC治疗比例为16.90%;2015年下半年抗凝治疗比例为28.35%,NOAC治疗比例为17.00%;2016年上半年抗凝治疗比例为48.10%,NOAC治疗比例为23.10%;2016年下半年抗凝治疗比例为55.60%,NOAC比例为37.00%;2017年上半年抗凝治疗比例为49.30%,NOAC治疗比例为39.10%。3.出院后对CHA2DS2VASc评分≥2分患者应用抗栓药(单纯抗血小板、抗凝)随访,其中对287例进行7天、90天随访,对228例进行180天随访,随访对172例进行360天随访。共118例患者抗凝治疗,7天时77例(65.0%)药物依从性良好,90天时58例(49.2%)药物依从性良好;180天时共随访91例患者应用抗凝药物,35例(38.5%)药物依从性良好,360天时共随访60例患者应用抗凝药物,15例(25%)药物依从性良好。4.年龄≥75岁(OR:4.284,95%CI:1.315-18.585),既往脑卒/TIA(OR:4.943,95%CI:1.391-13.190)是脑卒中危险因素,抗凝(OR:0.023,95%CI:0.083-0.858)是预防脑卒中重要因素。结论1.老年非瓣膜持续性房颤患者抗凝比例均低,出院后药物依从性差,但是抗凝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NOAC呈持续增长趋势。2.影响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是年龄、既往脑卒中、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