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大量研究业已证明,化合物污染与病毒感染是癌症发生的两大重要诱因。目前,对于癌症发生的病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一因素的研究,由于缺乏快速、有效、便捷、操作性强的实验手段对协同因素的致癌风险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病毒基因联合作用是否会提高癌症发生的风险、以及二者联合致癌的定量化评价等方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本研究首先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建立了化合物单独与联合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甲基亚硝基脲、二乙基亚硝胺和3-甲基胆蒽单因素作用均在不同剂量下检测到阳性结果;针对六价铬和盐酸尼莫司汀的研究表明,对于TA98菌株,每平皿2μg六价铬离子与5μg盐酸尼莫司汀分别检测时均为阴性结果,而二者共同作用时,则产生了阳性结果。TA100菌株也出现类似的协同作用,每平皿1μg六价铬与1μg盐酸尼莫司汀在单独试验中突变率为阴性结果,而联合作用时结果变为阳性。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受试物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结果与Ames实验基本一致。此外,在化合物与病毒的联合作用研究方面,以人胚胎肝细胞CCC-HEL-1为效应细胞,利用与肝细胞癌发生密切相关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x基因转染人胚胎肝细胞,通过筛选建立稳定表达HBV-x基因的人胚肝细胞系,为进一步开展环境化合物联合HBV-x基因诱导人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作用检测奠定基础。本研究在细菌水平和细胞水平建立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病毒因素联合作用的检测方法,将为综合因素协同致癌风险提供快速检测平台,为保护环境和保障人群健康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