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长白精灵》的创作分析

来源 :吉林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v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白精灵》是一部以吉林长白山为背景的大型原创系列动画片。该片以东北三宝之一的人参为主角,再辅以吉林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原型的人物设计,景色迷人的场景设计,用动画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出长白山独特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关东文化。旨在创作出一部既符合当下动画片发展潮流又带有中国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二维动画片。
  本文主要分析了《长白精灵》的前期准备及创作过程,从影片的前期创作理念,包括故事的构思和剧本的创作;影片制作和主题的特殊性及其市场优势;以及前期的角色和场景设计等方面介绍和剖析《长白精灵》这部优秀的国产原创动画片。
其他文献
粗暴养育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感到不满或者在孩子犯错时,对孩子采取的一系列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也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以及其他强迫/控制行为等方面。根据以往研究,消极的养育行为可能诱发青少年抑郁和社交焦虑等内化问题,并且青少年的注意偏差、消极认知风格和情绪调节能力可能是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然而,研究者对父母粗暴养育如何诱发青少年的内化问题的这一机制缺乏探讨。一方面,父母对青少年的消极评价、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主动做出的使他人或群体受益的自愿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帮助和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交能力和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对增进个体间和群体间的关系十分重要。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同伴在个体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加突出,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愈加明显。以往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甚至在青少年整个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个体的人际关系并不
近年来,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领导神经质特征日渐凸显,而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对员工来说是很重要的角色。纵观以往研究,发现领导神经质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身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员工的影响。可见,领导神经质特征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领导神经质特征会对自身的绩效和领导效能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领导作为团队的关键人物,其行为和态度还会作用于员工。高
学位
大学生教育获得感(Sense of Educational Acquisitions,SEA)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专业素养获得、社会责任建立、人际关系能力提升、自我成长促进、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维度构成,并编制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的测验,进而分析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现状和特点,既可以为后续探究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提
学位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青年群体,肩负着未来建设祖国的使命,而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现象普遍,此消极行为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兴起后学者重视积极心理品质作用,其中希望特质、心理弹性、学习沉浸体验是积极心理学重要概念。为明确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对消极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希望特质与学业拖延关系,为深入探究两者之间关系,一方面将学业拖延看做高校学生的压力性事件,将影响压力性事件的重要因素心理弹性作为第一个
学位
当学习者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时,会产生认知情绪并且对学习收益产生影响。困惑是伴随着认知冲突而产生的认知情绪,既有认知成分又有情绪成分,可能会对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困惑情绪是有利于学习的,因为当学习者感到困惑时,可能会对学习材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增加学习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收益。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困惑情绪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最佳困惑区的理论模型,探讨使困惑对学习
学位
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理由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延迟预定行动的非适应行为(Kandemir,2014)。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拖延情况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也逐渐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而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造成问题性使用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例如大学生会产生焦虑、压
学位
本论文引入了明确的课堂外交流相关概念,调研了中学教师的课堂外交流现状与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并通过研讨会结合干预的研究方式,对湖南湖北某三所中学的班主任教师进行了干预训练,且通过教师自主反馈与学生问卷指标验证了干预的效果。帮助教师熟练使用课堂外交流,并初步探索如何在保证教师权威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外交流,与学生建构相对平等的人际关系。  目前国内现有关于师生关系的干预性研究大多从两个角度着手:教师的消极
学位
群体身份对于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被定义为三人及以上个体的集合,且群体内部成员存在着心理与社会上的联系。既然群体如此重要,那么这一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本研究便是希望通过探索儿童的群体概念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总结已有的儿童群体感知研究发现,少有研究从群体自身特点的角度研究群体概念的发展。尽管有研究者尝试对群体线索进行分类,却几乎没有实证研究对此进行直接的理论检验。因此,本
学位
本文汇总了以往不同流派以及认知语言学下各分支对于被动构式的研究,这些早期的方法包括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以及系统功能语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划分又包括对原型和理想化认知模式,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和被动标志等的研究,作者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试图阐述他们研究结论的相似点与不同之处。阐述了涉及到的相关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概念框架,包括隐喻、意象图示、原型、理想化认知模式和事件理想化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