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学习者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时,会产生认知情绪并且对学习收益产生影响。困惑是伴随着认知冲突而产生的认知情绪,既有认知成分又有情绪成分,可能会对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困惑情绪是有利于学习的,因为当学习者感到困惑时,可能会对学习材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增加学习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收益。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困惑情绪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最佳困惑区的理论模型,探讨使困惑对学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学习者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时,会产生认知情绪并且对学习收益产生影响。困惑是伴随着认知冲突而产生的认知情绪,既有认知成分又有情绪成分,可能会对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困惑情绪是有利于学习的,因为当学习者感到困惑时,可能会对学习材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增加学习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收益。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困惑情绪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最佳困惑区的理论模型,探讨使困惑对学习效益最优化的条件。例如采取一些策略促进困惑解决,如果困惑情绪得到有效解决则会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如果困惑情绪没有得到解决,学习者可能会感到挫败无聊,从而脱离学习,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对于缓解困惑情绪从而促进学习的具体学习策略,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通过错误反馈范式诱发困惑情绪,探究了困惑情绪对学习的影响以及解决困惑情绪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研究一通过错误反馈范式诱发了学习者的困惑情绪,在控制了先验知识的影响下,探究困惑情绪对知识收益的影响,结果发现:(1)有错误反馈组的被试困惑程度显著高于无错误反馈组;(2)有错误反馈组的成绩显著高于无错误反馈组;(3)困惑情绪在反馈类型和知识收益之间起中介作用。
研究二从情绪应对的问题解决导向出发,在控制了先验知识的影响下,探究了自我解释策略对困惑情绪解决和促进知识收益的有效性,结果发现:(1)反馈类型(有错误反馈VS无错误反馈)和困惑解决策略(有自我解释VS无自我解释)的困惑解决程度和知识收益的主效应显著,交互效应显著;即自我解释策略可以促进困惑情绪的解决,从而获得更大的知识收益,交互效应显著说明自我解释策略在不同反馈类型下的困惑解决程度和知识收益有显著差异。(2)进一步简单分析发现,在有错误反馈条件下,有自我解释组的被试知识收益显著大于无自我解释组。因此得出结论,自我解释作为一个困惑解决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困惑情绪,从而调节困惑情绪对知识收益的影响。
其他文献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个体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持有这一认知的个体坚信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正公平的,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得到其应该得到的,应该得到的都是个体所得的。主观幸福感指个体依据主观内定的衡量标准对自我生活质量所做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总体评价,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这两个方面。而亲社会行为则是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自身而言无明显好处,但对行为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主要有谦让、赠予、合作、安慰、分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自古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民间文化中,因果报应思想不仅强调行为者自身的善恶有报,更强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体现于一家之中的报应形式。当前关于因果报应思想的研究,多基于社会学、宗教学等视角,对其特点与意义进行探讨,较少从心理学视角对其心理机制、影响因素等,从认知与决策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而因果报应思想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层面的探讨则对于民间信仰的认识
在句子中,句法是指词汇构成句子的规则,语义是指词汇和句子的意义信息。句法和语义是影响句子加工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如何作用于句子加工、以及句子加工中二者的交互关系如何却一直存在争论。句法优先加工理论认为,句子加工是模块化且分层级进行的。人们首先在句法原则的引导下建构句子结构,然后再利用词汇、语义、语境等非句法信息对建构的句子结构进行修正和完善。约束限制理论则认为句子加工按照平行、并列的方式进行,语义
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修辞方法,亦是认识手段。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用熟悉的简单的具体的概念理解熟悉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手段,是从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反映的是认知空间的关系,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图像模式。概念基于身体经验,特别是空间经验,是人们认识空间和身体的结果,因此在隐喻中,空间隐喻最为常见和最为基础,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数据稀少,但是我们
父母消极控制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采取的不顾及孩子想法的强制性行为。消极控制的父母试图通过操纵孩子情感或支配孩子行为的方式给孩子“立威”,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减少攻击行为。这些控制性的养育方式真的会让孩子认可父母权威,进而减少攻击行为吗?如果只有一方父母扮演消极控制者的角色,另一方父母扮演温暖安慰者的角色,这又会对青少年的父母权威知觉和攻击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通过
粗暴养育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感到不满或者在孩子犯错时,对孩子采取的一系列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也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以及其他强迫/控制行为等方面。根据以往研究,消极的养育行为可能诱发青少年抑郁和社交焦虑等内化问题,并且青少年的注意偏差、消极认知风格和情绪调节能力可能是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然而,研究者对父母粗暴养育如何诱发青少年的内化问题的这一机制缺乏探讨。一方面,父母对青少年的消极评价、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主动做出的使他人或群体受益的自愿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帮助和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交能力和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对增进个体间和群体间的关系十分重要。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同伴在个体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加突出,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愈加明显。以往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甚至在青少年整个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个体的人际关系并不
近年来,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领导神经质特征日渐凸显,而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对员工来说是很重要的角色。纵观以往研究,发现领导神经质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身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员工的影响。可见,领导神经质特征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领导神经质特征会对自身的绩效和领导效能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领导作为团队的关键人物,其行为和态度还会作用于员工。高
大学生教育获得感(Sense of Educational Acquisitions,SEA)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专业素养获得、社会责任建立、人际关系能力提升、自我成长促进、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维度构成,并编制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的测验,进而分析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现状和特点,既可以为后续探究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提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青年群体,肩负着未来建设祖国的使命,而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现象普遍,此消极行为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兴起后学者重视积极心理品质作用,其中希望特质、心理弹性、学习沉浸体验是积极心理学重要概念。为明确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对消极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希望特质与学业拖延关系,为深入探究两者之间关系,一方面将学业拖延看做高校学生的压力性事件,将影响压力性事件的重要因素心理弹性作为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