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学生教育获得感(Sense of Educational Acquisitions,SEA)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专业素养获得、社会责任建立、人际关系能力提升、自我成长促进、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维度构成,并编制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的测验,进而分析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现状和特点,既可以为后续探究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教育获得感(Sense of Educational Acquisitions,SEA)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专业素养获得、社会责任建立、人际关系能力提升、自我成长促进、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维度构成,并编制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的测验,进而分析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现状和特点,既可以为后续探究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针对性培养策略提供研究基础,又可以为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研究依据,进而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大学生教育获得感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搜集资料,编制大学生教育获得感初测量表;通过对全国17所各类高校的135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筛选题目,确定量表的结构维度,形成大学生教育获得感正式量表;进而对大学生教育获得感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最后,对我国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现状以及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等差异进行分析。
本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大学生教育获得感量表由社会责任、专业素养、人际关系、自我成长、情绪管理、实践能力、学业成就7个维度构成。
2.大学生教育获得感量表信度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大学生教育获得感测量的工具。
3.大学生教育获得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除实践能力和学业成就外,女生教育获得感其他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教育获得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除专业素养外,大学生教育获得感其他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不同类型学校大学生的教育获得感存在显著差异:除学业成就之外,普通高校学生在教育获得感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双一流高校。
其他文献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分享给他人的过程,它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及其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进行自我表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际交往的新方式。国内外现有的关于网络自我表露的量表尚未有公认的研究工具,国外关于网络自我表露的测量更多的是直接采用一般自我表露量表或从中抽取若干维度进行测量,只是在自我表露的前面冠以“在网络情境下”的字眼,且国内外网络文化背景差异
初中物理的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应该以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掌握情况为基础,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认知诊断测评(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CDA)可以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认知诊断反馈报告,让学生了解自己具体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个体制定更客观更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然而,现有的物理认知诊断研究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个体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持有这一认知的个体坚信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正公平的,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得到其应该得到的,应该得到的都是个体所得的。主观幸福感指个体依据主观内定的衡量标准对自我生活质量所做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总体评价,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这两个方面。而亲社会行为则是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自身而言无明显好处,但对行为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主要有谦让、赠予、合作、安慰、分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自古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民间文化中,因果报应思想不仅强调行为者自身的善恶有报,更强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体现于一家之中的报应形式。当前关于因果报应思想的研究,多基于社会学、宗教学等视角,对其特点与意义进行探讨,较少从心理学视角对其心理机制、影响因素等,从认知与决策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而因果报应思想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层面的探讨则对于民间信仰的认识
在句子中,句法是指词汇构成句子的规则,语义是指词汇和句子的意义信息。句法和语义是影响句子加工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如何作用于句子加工、以及句子加工中二者的交互关系如何却一直存在争论。句法优先加工理论认为,句子加工是模块化且分层级进行的。人们首先在句法原则的引导下建构句子结构,然后再利用词汇、语义、语境等非句法信息对建构的句子结构进行修正和完善。约束限制理论则认为句子加工按照平行、并列的方式进行,语义
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修辞方法,亦是认识手段。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用熟悉的简单的具体的概念理解熟悉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手段,是从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反映的是认知空间的关系,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图像模式。概念基于身体经验,特别是空间经验,是人们认识空间和身体的结果,因此在隐喻中,空间隐喻最为常见和最为基础,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数据稀少,但是我们
父母消极控制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采取的不顾及孩子想法的强制性行为。消极控制的父母试图通过操纵孩子情感或支配孩子行为的方式给孩子“立威”,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减少攻击行为。这些控制性的养育方式真的会让孩子认可父母权威,进而减少攻击行为吗?如果只有一方父母扮演消极控制者的角色,另一方父母扮演温暖安慰者的角色,这又会对青少年的父母权威知觉和攻击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通过
粗暴养育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感到不满或者在孩子犯错时,对孩子采取的一系列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也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以及其他强迫/控制行为等方面。根据以往研究,消极的养育行为可能诱发青少年抑郁和社交焦虑等内化问题,并且青少年的注意偏差、消极认知风格和情绪调节能力可能是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然而,研究者对父母粗暴养育如何诱发青少年的内化问题的这一机制缺乏探讨。一方面,父母对青少年的消极评价、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主动做出的使他人或群体受益的自愿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帮助和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交能力和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对增进个体间和群体间的关系十分重要。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同伴在个体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加突出,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愈加明显。以往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甚至在青少年整个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个体的人际关系并不
近年来,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领导神经质特征日渐凸显,而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对员工来说是很重要的角色。纵观以往研究,发现领导神经质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身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员工的影响。可见,领导神经质特征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领导神经质特征会对自身的绩效和领导效能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领导作为团队的关键人物,其行为和态度还会作用于员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