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母亲录音唤醒对儿童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苏醒期阶段时长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寻求更加简单、安全、有效、可行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2.明确相较于陌生人的声音,母亲的声音在全身麻醉患儿的苏醒期照护中是否更加具有优势。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7月于长春市某三甲医院麻醉苏醒室行择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的3-7周岁患儿,ASA I-II级。采用信封法将102名研究对象按照1:1:1随机分入母亲录音组、陌生人录音组和对照组。术前一日,在安静环境下采集母亲录音。患儿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即刻,根据分组给予播放相应的录音文件直至患儿拔除气管插管。调查工具采用儿童麻醉躁动量表(PAED)、FLACC疼痛评估量表、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客观监测生命体征(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及苏醒期阶段时长(恢复自主呼吸时长、睁眼时长、拔除气管插管时长及苏醒时长)。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主要结局:1.苏醒期躁动的严重程度:PAED评分母亲录音组(7.06±2.58)、陌生人录音组(9.18±2.49)、对照组(10.85±2.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两两比较,母亲录音组与陌生人录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母亲录音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陌生人录音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躁动发生率母亲录音组为17.6%,陌生人录音组为38.2%,对照组为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母亲录音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母亲录音组与陌生人录音组相比,陌生人录音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次要结局:1.FLACC疼痛评分:FLACC疼痛评分母亲录音组(1.53±1.05),陌生人录音组(1.68±0.77),对照组(1.71±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命体征:(1)心率(HR)的比较:在拔除气管插管时三组患儿心率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49,p<0.001)。组间两两比较,母亲录音组明显低于陌生人录音组(p=0.045)和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收缩压(SBP)的比较:在拔除气管插管时,三组患儿收缩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56,p<0.001)。组间两两比较,母亲录音组明显低于陌生人录音组(p=0.003)和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拔除气管插管后5min,三组患儿收缩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4,p=0.024)。组间两两比较,母亲录音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3)舒张压(DBP)的比较:在拔除气管插管时,三组患儿舒张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43,p=0.002)。组间两两比较,母亲录音组明显低于陌生人录音组(p=0.009)和对照组(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拔除气管插管后5min,三组患儿舒张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1,p=0.024)。组间两两比较,母亲录音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血氧饱和度(SpO2)的比较:三组患儿血氧饱和度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0.787,p=0.562)。3.苏醒期阶段时长:(1)睁眼时长的比较:三组患儿睁眼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72,p=0.001)。组间两两比较,母亲录音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陌生人录音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2)拔除气管插管时长的比较:三组患儿拔除气管插管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70,p=0.002)。组间两两比较,母亲录音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陌生人录音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1.母亲录音唤醒能够缓解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的程度,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2.母亲录音唤醒能够有效维持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拔除气管插管时心率、血压的平稳。3.母亲录音唤醒能够缩短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睁眼时长、拔除气管插管时长。4.母亲录音唤醒对全身麻醉患儿的苏醒影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具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