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选择不同的针径、针距组合的内热针对慢性骨骼肌损伤进行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肌筋膜微血管血流速、肌张力等指标,探讨不同的针径和针距组合的内热针治疗对肌肉再生与修复的影响,为内热针的针距和针径的选择和研究其治疗机制提供基础实验支持。方法:1、分组42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8只、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共14只。实验组和损伤对照组,即采用软组织打击器对家兔股二头肌分别50次打击后,15天后形成慢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为未受伤家兔。2、处理选择不同直径的5cm的内热针12根,以不同针距、3列4行的排列方式,刺入骨骼肌后,加热至42度,治疗20分钟。根据两种内热针直径(1.1mm,0.5mm)及针距(0.6cm,1.0cm)的不同组合,实验组又分为:1.1-0.6cm组(n=14,左腿),1.1-1.0cm组(n=14,右腿),0.5-0.6cm组(n=14,左腿),0.5-1.0cm组(n=14,右腿)。3、观察指标治疗前观察肌筋膜血流速和肌张力指标值(力-位移值),治疗后即时再次观察肌筋膜血流速;治疗后2天、7天、14天测量肌张力指标值(力-位移值),肉眼观察组织变化,取材并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观测MyoD和myog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4、统计分析血流速测定和肌张力测定均采用方差分析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MyoD和myogenin蛋白的表达值采用条状图进行统计描述。结果1、各组肌张力变化(1)治疗前肌张力变化治疗前正常对照组肌张力较其损伤对照组肌张力低(P<0.01);损伤对照组肌张力与各治疗组肌张力无差异(P>0.05)。(2)各组肌张力随时间改变正常对照组与损伤对照组肌张力随时间无改变(P>0.05);各治疗组肌张力随时间改变均降低(P<0.01)。(3)针距、针径对肌张力影响①当针径固定时:1.1-1.0cm组治疗后14d肌张力低于1.1-0.6cm组(P<0.01);0.5-0.6cm组治疗后14d肌张力小于0.5-1.0cm组(P<0.01)。②当针距固定时:1.1-1.0cm组治疗后14d肌张力低于0.5-1.0cm组(P<0.01)。③1.1-1.0cm组治疗后14d肌张力小于0.5-1.0cm组(P<0.01);1.1-1.0cm组肌张力随时间降低最显著(P<0.01)。2、各组血流速变化正常对照组和损伤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流速无改变(P>0.05);内热针治疗后肌筋膜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快(P<0.01);1.1-1.0cm组治疗后肌筋膜血流速增值最大(P<0.05)。3、MyoD和myogenin蛋白表达情况各组在治疗后2天、7天、14天MyoD和myogenin的平均光密度值呈现一定的趋势:各组MyoD和myogenin的平均光密度值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损伤对照组各时间点MyoD和myogenin的平均光密度值均小于各治疗组。结论:1、内热针疗法采用不同的针径和针距以及不同的组合的内热针,对慢性骨骼肌损伤治疗作用不同。当针径为1.1mm针刺距离为1.0cm时,内热针治疗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改善和肌筋膜微血管血流速最明显。2、内热针治疗慢性骨骼肌损伤主要机制是,改善骨骼肌高肌张力状态,肌筋膜微血管血流速加快,提高MyoD和myogenin的表达水平,促进骨骼肌慢性损伤的肌肉的再生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