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单斜型磷酸钒锂(α-Li3V2(PO4)3)材料的结构稳定,电化学反应平台电压和理论容量高,安全性好,是具有前景的高性能正极材料。然而,伴随着聚阴离子(PO4)n带来的结构稳定优势,电子电导率低以及在3.0-4.8V电压窗口的循环过程中不可逆电化学过程等问题影响其进一步的应用。目前,关于磷酸钒锂材料的研究存在不够深入、缺乏机理认识的情况,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构效关联。本论文以单斜型磷酸钒锂作为研究对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斜型磷酸钒锂(α-Li3V2(PO4)3)材料的结构稳定,电化学反应平台电压和理论容量高,安全性好,是具有前景的高性能正极材料。然而,伴随着聚阴离子(PO4)n带来的结构稳定优势,电子电导率低以及在3.0-4.8V电压窗口的循环过程中不可逆电化学过程等问题影响其进一步的应用。目前,关于磷酸钒锂材料的研究存在不够深入、缺乏机理认识的情况,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构效关联。本论文以单斜型磷酸钒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材料的充放电过程、碳包覆结构、阳离子掺杂三个方面的机理研究入手,研究了材料的充放电过程不可逆原因与晶体框架结构的变化;通过研究碳包覆电极制备,改善了电极的性能;通过不同种类碳包覆碳源的改性研究,揭示了磷酸钒锂-碳界面的结构、性质和功能;通过阳离子掺杂的手段,改善了材料的本征电导率,并且系统研究了阳离子掺杂的实际位置以及掺杂前后的结构演变。围绕磷酸钒锂的充放电不可逆的形成原因,运用X射线衍射,固体核磁共振等多种表征技术,开展了磷酸钒锂充放电过程锂离子动力学、结构演化和电荷排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4.3-4.8V充电(脱锂)电压窗口内,存在从Li2V2(PO4)3到V2(PO4)3的相变过程,其中经由的Li1V2(PO4)3是一个高度扭曲的晶相。在快速充电的非平衡状态下,避免经历扭曲的Li1V2(PO4)3结构;在慢速充电的准平衡状态下,则形成扭曲的Li1V2(PO4)3结构。在随后的4.8-4.3V放电(嵌锂)过程中,为避免畸变的Li1V2(PO4)3结构,锂离子以局部填充形式嵌入,使得该嵌锂过程呈现固溶体反应的特征。此外,在Li2V2(PO4)3、Li1V2(PO4)3和V2(PO4)3等相中普遍存在V(1)/V(2)相邻离子对之间的电荷有序化分布,刷新了旧的仅Li2V2(PO4)3相中存在V(1)4+/V(2)3+电荷有序的认识。为了优化碳包覆磷酸钒锂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以磷酸钒锂/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为例,研究碳包覆层、导电添加剂和粘结剂等电极中非活性组分的作用。结果显示:还原氧化石墨烯作为包覆碳,既提高材料电导率又保持了电极的完整性。导电剂super P虽能提高电子电导率,但会降低Li+的扩散速率,增大极化;而粘结剂PVDF虽有助于保持电极完整性,但导电性较低、阻碍电解质渗透,影响电极高倍率性能。随后,从碳包覆磷酸钒锂复合材料入手,研究前驱体中碳源官能团(羧基、羟基等)和磷酸钒锂的构筑单元(Li+,VO2+,PO43-)之间静电相互作用强弱不同对磷酸钒锂/碳复合正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酸钒锂-碳包覆界面呈现由保护/润湿层、多孔电容碳/缓冲层、sp2碳导电层等组成的多组分结构,前驱体中不同强弱的静电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包覆层成分及材料的高倍率和循环性能。针对磷酸钒锂材料阳离子掺杂改性作用机理不明晰的问题,设计制备了不同掺杂比例的Al3+和Sc3+掺杂的磷酸钒锂材料,将固体核磁共振、XRD精修等结构表征技术、DFT理论计算与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相结合,系统性地研究掺杂导致的结构变化及其与性能的关联。结构表征的结果表明,随着Al3+、Sc3+掺杂量的提高,Al3+、Sc3+从初始占据间隙位,逐渐变为主要占据钒位。实验和理论计算的结果还显示Al3+掺杂改变了晶体原有的电子自旋有序/轨道有序的结构,导致材料磁性发生变化,同时可以调节磷酸钒锂的本征电子电导率。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适量的阳离子(Al3+或Sc3+)掺杂可以改善电极的放电比容量、循环与倍率性能。
其他文献
兴起于美国的社会情感学习近年来逐渐受到中国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在借鉴这一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中国教育情境时,需要深刻理解其所根植的西方文化对其核心思想的塑造,并对此保持反思性的审察。以这种审察作为对照,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围绕社会情感学习的三个核心概念——自我、社会和情感——展开对于这一教育理念内涵实质的探讨。通过厘清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对于相关概念的论述,为理解和践行社会情感学习提供中国理论的
大力开展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我国太阳能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往往冬季越是寒冷,将夏季丰富的太阳能跨季节转移到寒冷的冬季是实现清洁供暖的梦想。基于水合盐与水蒸气的可逆水合/脱水反应的热化学储热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无需绝热防护、储存周期长等优点,是进行跨季节储热的最佳选择。其中氯化钙水合物因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反应温度区间与建筑供暖相匹配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热化
负刚度结构具有迥异于常见轻质结构的力学特性,如可重用性、跳变特性、多稳态特性,特殊的串联特性等。由于这些特性,该类结构在缓冲吸能、减振降噪等方面展现出一些其他结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受到结构特征和变形机制的制约,现有负刚度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远低于泡沫、蜂窝、点阵这样的常见轻质结构和材料,这大大限制了负刚度结构的应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负刚度机制,并基于此进行了
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同时,提升塑性是材料科学界一直渴望实现的研究目标,但一般提高金属强度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塑性的降低,强度和塑性间表现出倒置的矛盾关系。金属基复合材料是通过在金属基体中人为地引入刚性颗粒以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刚度的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但因颗粒与基体弹性模量差异过大,不协调变形,导致界面应力集中而发生早期开裂,塑性较基体急剧降低。为了解决此种强塑性间的制约问题,本文以石墨烯/6063Al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界面即纤维和树脂基体间的界面区域,被认为是决定复合材料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复合材料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界面容易受到机械力、化学、热、紫外线辐射等刺激的影响,在结构内部形成裂纹或微裂纹,这些裂纹或微裂纹很难检测和修复,随着裂纹的不断扩展最终导致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失效。赋予复合材料界面损伤修复性能作为一种延长复合材料使用寿命的新兴方法一直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针对热
碳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高损伤容限、良好的抗冲击性能以及灵活的可设计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中承力结构部件。正确地分析及评价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是成功设计相关结构部件的关键。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行为强烈依赖于复杂的内部微细观结构及材料性能等诸多因素,尤其当宏观编织结构呈现扭曲等复杂结构形态时,如发动机叶片,其宏观的非线性与内部复杂的织物结构相关。基于唯象的实验方法是
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远高于锂离子电池体系,且硫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受到硫及硫化锂较差的电子导电性、穿梭效应、锂枝晶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穿梭效应会降低活性硫的利用率、导致锂负极的腐蚀,进而造成电池性能的恶化。本文通过正极材料结构及组分设计、隔膜修饰及电解液离子溶剂化结构调控等方式来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扩散。研究了极性材料对多硫化锂转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的发展,曲面加工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加工性能及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不同曲面零件的高效率、高精度、高安全性加工需求,需要充分考虑人、机、环境中的多重交互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仅考虑人与机器人之间或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单一交互问题,且假定曲面特征已知或通过视觉等测量手段获得曲面特征信息。本文面向未知曲面加工作业,考虑人-机-环境的多重交互特性,研究协作机器人的柔顺控制方法
由于元器件自身的使用寿命和系统自身固有的特性等因素,系统中长期运行的元器件,例如执行机构和传感器,往往会发生一些未知的故障,这些故障可能会造成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导致系统是不稳定的。因此,在控制系统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控制器的容错能力,确保当系统在发生故障时,系统仍然是稳定的且具有满意的性能。容错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系统中存在未建模参数误差和外部扰动
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能源存储设备,自商业化以来就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铌酸钛(TiNb2O7)作为电池负极材料,能够同时满足高安全性及高功率密度的需求,有希望在汽车启停电源等环境中应用。但是,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性能衰减影响了TiNb2O7材料的使用,而针对这一问题仍然缺乏深入研究以及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本文系统研究TiNb2O7材料的基本性能,分析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