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顿·怀尔德是美国杰出的戏剧家和小说家。作为美国目前唯一一位在小说和戏剧上都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家,桑顿·怀尔德以及他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之前的研究中,人们较多地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桑顿作品的主旨。本文结合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分析桑顿·怀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间离效果及其意义,试图为人们研究其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从而拓展对桑顿戏剧作品的理解。论文对桑顿的三部著名戏剧:《我们的小镇》,《九死一生》,《媒人》作为例子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其中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桑顿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角度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角度--在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理论框架下分析桑顿·怀尔德作品中的间离效果,分析其如何达到以及其对作品理解的意义。
本文的第一章着重分析桑顿的戏剧情节中所体现的间离效果,重点解读桑顿如何编织情节。桑顿在《我们的小镇》中创新性地设计了舞台监督一角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时时打断表演,提醒观众这是在演戏。另外,情节中的间离效果还体现在桑顿的“非亚里士多德”的情节上,他的情节中没有清晰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独白,并列结构和重复结构来打破观众的幻觉,达到间离效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促成了观众最后的顿悟。欣赏桑顿戏剧的观众都会经历一次精神的旅程,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更深刻地审视自身以及社会。
本文的第二章将重点放到了戏剧舞台上。舞台上的间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桑顿特殊的舞台指导允许演员对观众直接讲话,时刻提醒他们是在看戏;简单的舞台布置和演员的虚拟的表演剥去了戏剧所有的伪装,把作品以及现实最真实的本质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台上台下共同的表演,观众的参与,想象力的加入和参与表演给了观众时间去思考作品,思考自身以及社会。
第三章中运用布莱希特著名的“街景”说分析了角色与演员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角色之间的间离以及角色的自我疏离。他们保持彬彬有礼,合理节制的距离。这四组关系令观众从戏剧中抽身出来,观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甚至超越“街景”中的“旁观者”。
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这一部分总结了桑顿·怀尔德戏剧作品中达到间离效果的手段并分析了间离效果对桑顿作品的意义。“间离效果”不是要给观众理解作品增加障碍,而相反是要刺激观众参与,思考,洞察,调动观众的智慧,令其对人性,社会有更清晰,透彻的认识。桑顿作品中的间离效果使得观众离作品的主旨越来越近,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远长久的意义,使得它经久不衰。间离效果帮助桑顿更好地表达了他作品的主题,成为了时代的经典。同时,桑顿也是布莱希特的理论在当今甚至以后变得更加的成熟,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