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陕北民歌英译研究——以《西北回响》为例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ucompu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充满了中国北方人的淳朴和细腻、高亢与豪放之情。它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有的还流传到国外,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尤其是最近几年以来,陕北民歌以其浓厚的乡土特色享誉世界民族乐坛。在这种情况下,陕北民歌英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了。  王宏印教授的《西北回响》,包含了105首陕北民歌及其英译文本,虽然尚未达到演唱水平,但是是陕北民歌的语义翻译文本和艺术再创造性文学翻译文本,是陕北民歌向外传播的第一步。迄今为止,研究者已经从多角度研究陕北民歌翻译,相比之下,考虑到陕北民歌自身的特色以及王宏印教授对陕北民歌的独特性翻译,本文作者认为或许翻译美学更适用于研究王宏印翻译的陕北民歌。  翻译美学强调用美学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使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得到分析、阐释和解决。刘宓庆教授的翻译美学是对中国传统翻译美学和西方翻译美学的继承和发展,丰富了翻译美学理论研究的内涵。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审美主体即译者,翻译审美客体即译文和原文,审美再现手段,审美标准和审美意识系统等。  由于陕北民歌具有特殊的美学要素,本文作者选取了王宏印教授的英译本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美学角度对陕北民歌的英译本进行分析,以窥翻译美学是否在陕北民歌的英译过程以及英译本中得以体现,并进一步探索翻译美学在陕北民歌翻译中产生的积极影响。  经过分析和研究,本文得出,受翻译美学的影响,王宏印教授采用了归化法、异化法、模仿、翻译补偿等翻译策略,再现了陕北民歌的形式美和非形式美,使陕北民歌的美学要素在其英译本中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和指导陕北民歌翻译是可行的,并且本研究为陕北民歌的进一步翻译及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全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华兹尔斯是英国文学史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无论是短小隽永的抒情诗,鸿篇巨制的史诗,抑或是清新秀丽的十四行,都给英国文学宝库增加了财富.不仅如此,华兹华
20世纪初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掀起了一股翻译热潮。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茅盾积极投身于翻译活动和理论研究。他翻译了不同国家体裁多样的作品。然而,前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在日本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日本的“国民大作家”。纵观其小说创作,他的早期作品以犀利的文笔和独特的讽刺、幽默
本文围绕唐诗中的文化现象,通过分析其中的一些语言特点,对唐诗的翻译进行了初步探索。 众所周知,我国的诗到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精华,反映了唐朝的经济、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文坛美国颇赋盛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源于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她尤为同情她黑人同胞的生活状况。正如她所说的,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即通常所说的"特殊用途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随着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特殊用途英语的重要性,专业英语课是中
近年来,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第二语言习得(例如:Egber,1999;Gu,1995;Jonassen,1999;Kenning&Kenning,1990;Pennington,1996;Warschauer,2000;e
凯瑟琳·安·波特创作了一系列出色的中短篇小说,在美国短篇小说家的行列中独树一帜。对波特的研究多数集中于作品主题的探讨或文体风格、写作技巧的研究。本文则试图描绘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