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艺术——西尔维亚·普拉斯及其诗作初探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e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美国当代重要的诗人。她的诗歌以浓烈的死亡意识而著称。不仅她的诗歌之中弥散着令人窒息的死亡情绪,诗人本人就是死亡的亲自参与者和实践者。她被称为“死亡艺术家”。在她的笔下,死亡和艺术达成了完美的融合。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坛大家对死亡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不过,如普拉斯一般对死亡表现出近乎癫狂的痴迷者,却并不多见。由于种种原因,普拉斯从小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成年后,由于家庭、事业的种种不如意,更是长期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她熟悉死亡,从不避讳死亡,甚至还从亦真亦幻的死亡体验中捕捉到了另类的美。在普拉斯的世界里,死亡已超脱了恐怖、绝望、毁灭与终结。在她看来,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死亡其实正意味着希望和重生。 本文的探讨对象是普拉斯及其诗歌作品,重点是贯穿在诗人短暂一生及其代表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子部分简要介绍了普拉斯的生平、其在美国诗坛的地位、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回顾了死亡意识在文学中的传统;之后,作者通过分析普拉斯与死亡之间的关联来证实她具有浓厚的死亡意识。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第二、第三和第四章。在第二章中,通过详实的例证,作者从诗人的语言特色、意象构架和神话运用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诗人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诗人死亡意识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普拉斯身处的社会环境为她提供了思考死亡与抒写死亡的可能性。首先,作为一名自白诗人,她在诗歌里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痛苦以及对死亡的向往。其他的自白诗人,尤其是罗伯特·罗威尔在创作主题以及创作方法上给予普拉斯很大的影响。其次,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普拉斯强烈的死亡意识植根于她的“死亡本能”。这种本能来源于普拉斯的父母以及丈夫长期以来在她的心灵投下的阴影。另一方面,感情上的伤痛与普拉斯自身的敏感脆弱进一步加深了她的死亡意识。首先,普拉斯有恋父情结,父亲的早逝带给她无法估量的痛苦。第二,生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尤其是婚姻的失败使普拉斯具有强烈的挫败感与自卑感。在第四章中,作者指出,普拉斯已经超脱了凡世的死亡。通过死亡,普拉斯不仅从纷繁芜杂的生活中超脱,而且获得重生。她的诗歌艺术也因为重生而具有别样的光彩。 在最后的总结中,依据大量的背景材料,以及一系列的分析论证,作者指出,普拉斯是一位具备浓厚死亡意识的诗人。普拉斯用诗歌记录了她的心路历程。尽管这是一个通向死亡的过程,却也是她的诗歌艺术蜕化重生的过程。正是因为她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使她创作的死亡篇章成为诗坛杰作,成功的证明了“死亡是一种艺术”。
其他文献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壮大,欧洲一体化的步伐已经从最初的欧洲煤钢联营发展到了今天的欧洲联盟,成员国也从始建时的六国发展到了今天的二十五个国家。欧洲一体化所涉及的内容也早
新建本科院校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而组建的新型大学,其管理模式正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在摸索过程中,不管选择哪一种管理模式与手段.都必须考虑三个因素,即时势
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与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会面临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时所用的
近几十年来,许多语言学家将政治演讲视为一类特殊的语篇,采用不同的语言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政治语篇分析都只是集中分析语言符
《画刊》: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与艺术结缘的?王刚:其实是个人爱好。我本人学管理,MBA毕业,在国企做过好多年的管理工作。最初,对艺术的爱好是作为一个休闲或者生活的趣味。1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般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在意义多元化的语境中,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凸现,许多学者也已指出:“译者在促使不同
本文以妇女主义为视角,通过对格兰奇·科普兰和其子布朗菲尔德等黑人男性形象和命运进行分析,围绕黑人男性为其“男性气概”的抗争过程以及同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进行讨论。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