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每年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位居粮食作物的第一位。水稻育种中高产稳产是基础,优质品质研究是关键。随着水稻品种的改良和技术生产技术等增产措施的深入研究,我国数十年来的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水稻育种研究中,应更好的协调好生态效应、水稻产量、品质等多方面的关系。稻米的品质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受到其本身品种遗传特性、栽培管理措施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大量试验研究表明,水稻品种、肥料种类、施肥量、不同肥料配比及栽培管理措施对稻米产量和食味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水稻品种间、不同肥料处理间、不同肥料配比间和不同栽培管理间的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N、Zn、Si、配方施肥品种产量和品质食味都有不同的影响。在同一氮肥处理中,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同时施用Zn、Si的处理表现优于其他,且两品种的变化规律大体一致。2、津川1号在不同的水分管理和施氮量的处理中,产量因子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稻米的常规品质性状和RVA谱特征值,不同的水分管理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施氮量是影响其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在旱作栽培管理条件下,应把施氮量控制在0.075g/kg(氮肥处理1)。3、施肥期和施氮量同时影响着津川1号的产量因子、稻米常规品质数据、RVA谱特征值和食味值。低氮处理下的时期一为最适宜的时期,即一进入抽穗期,就施入穗肥,这时产量较高,氮肥利用率高,品质食味均较好。4、津川1号的产量因子、稻米常规品质、RVA谱特征值及食味值等指标,在不同水分条件和硅肥施用量的作用下有较为明显的变化。RVA谱特征值随着施硅量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性较强,硅肥处理2较好。在品质方面,在旱作栽培管理方式下,米饭的食味值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但硅肥处理3好于对照。常规处理中,随着施硅量的增加,食味值降低,硅肥处理3的食味值仅为62.10。在控制水分的条件下,适当的施用硅肥可以提高水稻稻米食味品质和产量。津川1号在节水栽培中,保证水稻产量同时,适当的施用硅肥可以降低质量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RAU谱的特征值(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消减值)都较好,食味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