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长河中,曾经划过一道耀眼的光芒,他的生命跌宕多舛,他的个性本真鲜活,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艺术的天成。作家创作的作品气韵与风格在某种程度上说,与作家自身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民俗传统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在漫漫岁月的流转中,积淀为不可遗忘的记忆而显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现代作家中,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乡土小说家台静农的安徽乡间的生死、蹇先艾黔地的野蛮落后、萧红的“东北呼兰河”、老舍背影中的“胡同文化”、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乡土小说,都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小说的重要一支。沈从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的印象写成小说,使我们了解现代中国作家最偏僻的背景里种种瑰丽多姿的场面,超过了了解作家本人1。 对于乡土小说而言,鲁迅曾这样评价到,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勃兰兑斯(G.Br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2。沈从文的关于湘西的乡土小说,以不同的心境审视着魂牵梦绕的故土家园,书写着湘西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湘西故土环境的巨大变迁。可以说,沈从文在其乡土小说中的所尽心描绘的湘西故土,只不过是作者儿时的幻想而已,湘西的人都在成长,湘西一切的事又都在上演,在某种程度上说,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其实是作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所虚构的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家园,只存在虚拟中。 处在湘西原始环境下的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河流上生活了一辈子,然而沈从文在其乡土小说中,不仅反映了湘西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也反映了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好、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3。沈从文在其乡土小说中,向读者展现了湘西文化中那种独有的风景美、风俗美、风情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独有的人生态度和体悟生命的方式。他成为湘西人民的情绪的表达者,而他自己即是湘西的魂魄所在。 然而,无论上世纪三十年代对沈从文小说的定位,还是建国后对沈从文关于湘西故园小说的重评,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即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作为乡土小说的重要一脉,在描绘作家曾经的生活环境时,所经历的生理的及其心理的潜移默化的转变。沈从文在其乡土小说中是如何呈现湘西的美?在这其中,又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演变?导致这些小说中湘西美的生成因素又有哪些?正是本论文研究和论证的重点,本文在宏观梳理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创作的乡土小说的基础上,以《边城》为例,重点探讨作家乡土小说中的湘西特有的文化内涵,以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为切入点,运用比较研究、案例研究、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细读等研究方法,分别考察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湘西文化,重点突出其中美的内容——风景、风情、风俗,以及在这其中,故乡的“山水”在现代文明的侵蚀下所遭受的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