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研究。新农合制度激活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活力,增强了其作用和利用率,尤其是在新农合制度设计中处于枢纽地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到各级政府层面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推进,我国社区卫生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呈现出社区居民医疗需求部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收入增加,卫生事业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改善。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健康需求发生改变,不再局限于生病就医,逐步转向更高层次的全科医学领域健康理念,涵盖了生物医学、社会和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因此转向针对居民个人提供个性化的、连续的和综合的健康服务产品。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转变和新农合制度下服务利用率的增强这一社会发展和政策带来的变革,必然引起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体制改革问题愈加受到关注。浦口区在新农合制度落实之前,由于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失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面临人力资源匮乏、技术能力薄弱、基建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等等局面,无法满足新农合制度正常运转后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的满足。新农合制度试点推行之初,尽管通过补偿比例等手段鼓励居民更多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然而由于服务水平不能让参合居民满意,居民宁愿选择价格高、路途远的二三级医院,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为新农合正常运转提供组织保障,未能实现新农合制的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设计初衷。处于转型改革浪潮中的浦口区选择了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建立新农合制度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新模式,以公益性为根本,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供给平台,构建以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为主的,提供以人为本的"六位一体"连续性、综合服务功能,重构社区卫生服务供给组织体系。本研究根据浦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社区卫生服务供给机制、面临困境和改革成效进行分析,探索县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之道。理论层面,基于文献研究和政策梳理,阐述社区卫生服务制度的理论内涵、历史溯源,指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要立足向居民个人提供个性化的、连续的和综合的,涵盖生物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全科医学范畴的健康服务"的目标需求展开,从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研究基于公益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供给方式,探索供给的补偿机制、监管机制、协同机制,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实践层面,以浦口区历时近三年的改革实际,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改革进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供给机构本身的目标实现和效率,从供需双方的需求满足情况和政策接受情况分析社区卫生服的主要特征、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其改革成效和面临困境。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浦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实践面临主要的问题为:服务功能的转型问题、供给组织补偿机制的问题、供给机构人力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低的问题、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双向转诊体系建设不完备的问题等。从制度、机制、组织和目标等方面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为改进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机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立足比较研究国内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前世今生和国外典型模式,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社区卫生服制度的变迁,从体制构建的组织架构入手,立足于社区居民需求最大化,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新走向。研究认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应博弈、平衡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与居民需求预期,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优化政府供给管理机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化制度;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覆盖范围、合理改革其支付方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供给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以分级诊疗体系为主的协同机制。二是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预期。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供给功能;构建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非政府组织供给模式;建立满足社区居民高级健康需求的市场化途径。为医改的深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