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工业物联网中嵌入了数百万工业设备,对于实时工业无线信息物理系统中的无线控制,无线通信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统基于密码的安全机制因为其基于计算的安全性能限制和高的复杂度,不能满足工控的无线安全的需求。工业实时控制需要低复杂度、轻重量的安全措施,以降低通信的处理时延,提高通信效率,实现超可靠、高安全和低延迟通信。物理层安全技术主要利用无线信道的物理特性(例如,衰落、噪声和干扰)来实现保密消息安全传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物联网中嵌入了数百万工业设备,对于实时工业无线信息物理系统中的无线控制,无线通信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统基于密码的安全机制因为其基于计算的安全性能限制和高的复杂度,不能满足工控的无线安全的需求。工业实时控制需要低复杂度、轻重量的安全措施,以降低通信的处理时延,提高通信效率,实现超可靠、高安全和低延迟通信。物理层安全技术主要利用无线信道的物理特性(例如,衰落、噪声和干扰)来实现保密消息安全传输,不依赖上层密钥,可以实现低时延、高安全的需求。面对无线网络对高安全、高速大容量、低延迟的传输需求,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实现低复杂度、高安全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智能反射表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可以实现智能可控的无线信道传播环境。通过控制信号施加给电磁单元的可调元件,电磁场的幅度、相位、极化和频率等参数都可以被IRS动态地调控,由此无线环境实现智能可重构。IRS辅助无线网络通过智能调节无线传播信道的不可控电磁波,实现某些可定制的电磁响应,提高期望信号功率或抑制同信道干扰,以实现频谱和能量效率的最大化,和速率最大化,通过重构合法通信者、潜在窃听者信道,可以实现物理层安全保密率最大化等。本文研究基于智能反射表面的用户随机移动物理层安全增强技术,无线网络具有的一大特点是移动,但是物理层安全研究在关于用户移动对物理特征安全性能的影响考虑很少。目前本课题组的研究表明:随机移动用户在稳态运动状态下,相对静态均匀分布的用户随机移动,拥有更高的物理层安全容量特性,但是已有研究成果仅限于单天线系统。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噪声辅助多天线传输的随机移动用户物理层安全模型。针对随机移动用户有可能提高安全容量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噪声辅助多天线传输的随机移动用户物理层安全模型,研究了MISO网络中具有随机路点移动的用户对无线网络物理层安全性能的影响。对于基于人工噪声的多天线安全传输的随机移动用户,通过比较移动用户和平均静态场景的安全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随机路点移动用户可以获得比平均静态用户更好的安全性能。进一步分析了发射功率分配、路径损耗、天线数和目标安全率等因素对安全性的影响。2.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和智能节点选择的随机移动用户协作干扰安全方案。研究了随机移动用户在人工噪声和协作干扰(Cooperative Jamming,CJ)方案辅助下的多天线系统的场景。推导了具有CJ方案的随机移动用户的遍历保密容量,并比较了无CJ方案和CJ方案的安全能源效率。在工厂进行了测试验证,验证了实际工业无线网络中移动用户的物理层安全性。此外,利用边缘计算节点对CJ节点进行智能选择,推导出遍历保密容量,使得其安全能源效率最大化。3.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反射表面的工业无线网络(IWN)中抵御窃听攻击的物理层方案。针对工业无线网络,研究了一种基于智能反射表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的IWN网络中抵御窃听攻击的物理层方案。在工业场景中,IRS具有低功耗、低环境辐射和改善合法合作伙伴信道条件的优势。IRS相移的优化使用户的平均保密速率最大化,考虑了SISO系统和MISO系统中IRS辅助合法用户,针对信道信息未知统计信息已知,提高合法用户可达的保密速率,优化发射波束成形和IRS相移矩阵,为IWN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安全性的传输解决方案。此外,所提方案在不知道窃听者Eve准确信道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工作,更适合实际应用场景。4.提出了一种联合协作干扰和智能反射表面反射系数优化方案。提出了一种在边缘计算条件下结合IRS的协作干扰物理层安全模型。在IRS辅助安全协作系统中,提出了一种联合协作干扰和IRS反射系数优化方案。将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技术集成到物联网IRS辅助无线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中,解决大维度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边缘设备,以加快任务处理和IRS单元实时控制。为克服非凸优化问题在动态环境下难以求解的困难,将安全能源效率最大化的非凸优化问题建模为DRL过程。对于协作干扰模型,采用深度确定性策略梯(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DDPG)学习方法实现最优协作干扰策略。该算法利用边缘计算设备作为代理来研究环境,并基于奖励学习近似解。智能体构建组合优化策略,构建全局模型,找出关联子问题,优于基准方案。与以往采用交替优化策略的算法不同,本文提出的算法将发射波束形成矩阵和相移作为DRL算法的输出。
其他文献
微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被认为是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它们能够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并对生物体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到目前为止,对于不同浓度、粒径的MNPs对有机污染物在陆地无脊椎动物中的累积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土壤中不同浓度(10和100 mg/kg)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更新,电子通信系统也开始不断地向多频化、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射频集成电路和微波电路结构越来越趋向复杂化多层化,跨尺度封装与设计问题也逐渐被凸显出来。其中,针对集成电路中互连线结构的设计与高效仿真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的重要方向。由于互连结构通常需要工作在宽频带内,在低频域中可以通过准静态法来进行分析。然而,随着频率升高至微波频段,电场与磁场出现耦合,准静态
电磁波作为现代信息传递的载体,在通信,成像,以及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可见近红外光由于其高频率以及强抗干扰力等特点,成为当前光控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传统的光学元件主要是通过传播过程中相位的累积实现电磁波的操控,例如,利用曲面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透镜实现光束聚焦、基于双折射材料实现偏振转换等,但是,其通常具有体积庞大、结构厚重等缺点,难以实现集成化和小型化的器件发展需求。而基于亚波长纳米结构的光学
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面向计算机视觉的生成模型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生成对抗网络具有最深远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传统的生成模型,生成对抗网络中生成器与鉴别器的对抗训练可以在显著提升生成样本生成质量的同时避免传统生成模型近似或者变分的推导过程。另一方面,由于生成器不直接参与数据分布的学习,这使得生成对抗网络对与数据分布相关的先验知识并不敏感,从而可以更好地生成与数据分布相似但又不完全相
半导体材料作为制造光电器件的基本材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提纯、拉制、掺杂等加工工艺制成各种半导体元器件,广泛应用在微电子、光伏能源、光电集成等各个领域。随着半导体器件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精确地控制半导体材料中掺杂剖面分布是实现器件特定性能的关键步骤,这对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检测技术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因此,发展无损、非接触、快速、高灵敏度的半导体检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光载流子辐射测量技术,考
转换反应型正极材料因具备高容量、高能量密度优势而被认为是一类极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电池材料。本研究中选择了低成本、高活性的硫化物类转换反应型材料,着重探究了Cu S、Fe S2和Fe Sx(1≤x≤1.14)这几类具备优异潜质的过渡金属硫化物材料,揭示了这些物质在电化学过程中的微观和宏观过程。总的来说,本论文完成了对过渡金属硫化物从材料制备、性能测试、机理探究、材料应用到改性尝试的综合评估,为进一步
随着信息传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需求不断增长,全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可以预见第五代移动通信(5th Generation,5G)将很快到达其性能的极限,难以满足未来通信需求。超五代(Beyond 5G,B5G)移动通信将在5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通信速率,拓展通信范围,加强通信的安全性,增强系统的智能性。因此,B5G通信网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创新研究,探索新的通信频段
氮化镓(GaN)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具有宽带隙、高临界击穿电场及高饱和电子漂移速率等优异特性,特别是AlGaN/GaN异质结具有高浓度的二维电子气(2DEG),使得GaN功率器件在高压、大功率、低功耗及小型化方面独具优势,在电动汽车、激光雷达、通用电源设备及数据中心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在高性能GaN器件的新结构、物理特性、制备工艺以及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首先在耐压方面,由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功率放大器作为发射端的核心部件,在迎来巨大市场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设计方面的挑战。如何解决功率放大器在转换效率与工作带宽之间的相互制约成为了设计者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此,本文首先提出了改进型混合连续类功率放大器,缓解了其理论中带宽拓展与效率退化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功率模式三频带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案,以适应不同基站、特种设备的发射需求,并利用输入输出谐波联合控制方法进一
数据采集系统作为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的核心单元,在通信、核物理、深空探测、测量仪器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领域中的信号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带宽更宽,瞬态特性更加显著,对测试的数据采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然而,受到现有集成电路工艺的限制,单片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芯片难以达到数据采集系统的指标,尤其是采样率指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