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Be/X射线双星是一类大质量X射线双星,其光学伴星是一颗Be星。Be星是光度型在Ⅲ-Ⅴ、具有或曾经具有发射线的B型星。Be星的赤道平面上有一个星周盘,当致密星过近星点时能从星周盘上吸积物质,物质落入致密星的引力阱中,其引力势能最终转化为X射线辐射出来。Be星在光学和红外波段有两个重要的观测特征,分别是发射线和红外超。发射线和红外超都源于Be星的星周盘。Be/X射线双星在光学波段的辐射变化由Be星的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e/X射线双星是一类大质量X射线双星,其光学伴星是一颗Be星。Be星是光度型在Ⅲ-Ⅴ、具有或曾经具有发射线的B型星。Be星的赤道平面上有一个星周盘,当致密星过近星点时能从星周盘上吸积物质,物质落入致密星的引力阱中,其引力势能最终转化为X射线辐射出来。Be星在光学和红外波段有两个重要的观测特征,分别是发射线和红外超。发射线和红外超都源于Be星的星周盘。Be/X射线双星在光学波段的辐射变化由Be星的星周盘主导。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巨型X射线爆发前后Swift J0243.6+6124、1A 0535+262,和KS 1947+300的多波段长期变化。在巨型爆发发生的前与后,我们通过观测来获得目标源的光谱和测光数据。目标源的长期光变曲线以及Hα和He I λ6678线的等值宽度被我们用来监测Be星星周盘的状态。Hα线谱线轮廓定性地显示了 V/R变化的证据,而V/R是通过用两个高斯函数拟合Hα线谱线轮廓来获得的。另外,我们会根据X射线、光学,和红外辐射的强度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更明确地研究目标源的变化。在第一章中,我们简介了 X射线双星的分类、Be/X射线双星暂现源的两种爆发活动,以及Be星与Be/X射线双星的光学和红外特性。第二章介绍了我们所用的望远镜、利用的数据库,以及观测策略和数据处理。在第三章中,根据Swift J0243.6+6124观测参数的变化,以MJD 58180和MJD 58530为界,我们将我们的观测分成了三个阶段。Swift J0243.6+6124的第一阶段覆盖了 2017年10月到1 1月发生的巨型X射线爆发的上升期和衰减期。我们认为第二阶段是Be星星周盘的消散期,而第三阶段是它的恢复期。星周盘一个完整的形成和消散过程的时标约为1250天。消散过程停止和恢复期开始的时刻估计在MJD 58530左右。我们发现X射线爆发后光学或红外强度的最小值与Hα线的强度的最小值之间存在~100-200天的延迟,这可能表明星周盘的消散是从内区开始的。星周盘内密度扰动的进动方向是顺行的,V/R变化的准周期约为4年。Swift J0243.6+6124的(B-V)色指数与V波段星等图中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系统倾角小或中等。第四章描述了我们从2010年到2021年对Be/X射线双星1A 0535+262进行的长期的光谱和测光观测。我们的观测覆盖了 2020年的巨型X射线爆发以及之前一个月和一年的时间段。我们发现V波段的亮度、IR波段的亮度,和Hα谱线的强度是依次发生变化的,这可能是Be星星周盘上物质粘滞扩散的结果。星周盘内密度扰动的进动方向是逆行的,且星周盘的内区和外区的密度扰动在2021年是不一致的。另外,时期Ⅰ→Ⅱ→Ⅲ→Ⅳ在(B-V)色指数与V波段星等图中构成了一个环。第五章描述了 2013年至2021年间,我们用中色散光谱仪对KS 1947+300进行的八年的监测,揭示了 Be星星周盘的自身演化及其与目标源多波段活动的关系。从2000年到2021年,目标源的长期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以2013年10月为界。KS 1947+300的两组Ⅰ型爆发总体上没有偏好的轨道相位,但临近的爆发经常发生在相近的相位。根据目标源临近的Ⅰ型爆发的时间间隔可以得出Pburst<N×Porb,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出其星周盘的进动方向与中子星公转的方向相反。我们在ZTF-g和r波段的光变中发现了的周期性的信号,测量值分别为198天和193天,此周期信号可能起源于Be星的星周盘或环双星系统物质团块的轨道运动。(B-V)色指数与V波段星等之间的关系显示KS 1947+300的倾角是小角度或中等角度;而且2013-2021年的星周盘的结构与1990-1991年的不同。第六章对整篇论文做出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做出了展望。
其他文献
试验旨在从马盲肠中分离出能够降解纤维素的厌氧细菌并对其进行鉴定。试验以采集的新疆伊犁马盲肠内容物为样品,在厌氧条件下使用CMC-Na初筛培养基进行菌株分离纯化,刚果红染色筛选出能够降解纤维素的细菌,测定复筛后菌株的酶活力,并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从马盲肠内容物中共筛选出12株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厌氧细菌,经16S测序鉴定分别为敏捷乳杆菌(Lactobacillus
作为一项极具典型的数字治理技术,“健康码”何以实现持续创新?基于危机学习的知识管理视角,对“健康码”的演进史进行考察,尝试解释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危机学习是如何驱动数字治理技术持续创新的。研究发现:危机情境下数字治理技术的持续创新,本质上是创新主体持续开展危机学习进行持续知识累积的梯度渐进过程,体现出知识的流动、累积以及结构的变革。具体而言:(1)危机情境倒逼组织开展知识生产,强化组织对
教育元宇宙是元宇宙与教育领域交互联结形成的,具有全面交互性、高度自由性、深度沉浸性的全新教育生态,其通过重构教育生态前进路径、变革教育环境发展方向,将为教师专业发展建构精准化和个性化的科学成长路径,完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教师研训体系,推引全程性和自由性的实践成果验证,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师角色危机凸显,教师信息素养失衡,潜在伦理风险滞碍以及技术差距矛盾激化等现实困境。为优化教育元宇宙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路
发展高性能的光伏电池对解决零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光伏器件的核心是组成p-n结的光伏半导体。寻找更高效、廉价且寿命更长的光伏半导体材料受到学界与业界的普遍关注。化学式为ABC2的三元化合物家族中,许多成员在光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非线性光学领域、光伏领域等等。2018年K.E.Woo的研究组在实验中首次合成出ABC2族化合物MgSiAs2,并测试发现它具有良好的红外谱区非线性光学
在传统的半导体器件中,信息的存储传输是基于电子的电荷属性。得益于半导体工艺的精进,传统电子学自晶体管问世以来飞速发展,器件功能越来越多样化而尺寸却越来越微型化,就像摩尔定律描述的那样: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翻一倍以上。然而电流泄露和热效应制约了传统电子学器件进一步微型化。基于自旋的器件与之相比避免了热效应的问题,还可能具有更快的信息处理速度。所以人们希望借助自旋电子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要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重点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做到辩证统一,还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随着半导体与工程制造技术的进步,电子设备正在朝着更小,更高集成化方向发展。晶体管缩放技术可实现在芯片上放置更多电子器件,有效地减少电子器件的制造成本。根据某些方法减小晶体管尺寸,使用较小的晶体管,实现成本低、集成率高、工作效率高的芯片是目前电子器件发展的大势所趋。就目前而言,人们已经获得了纳米级材料的制造和工程设计能力。当电子器件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进入介观或者纳米尺寸的时候,经典的电磁理论不再适
胶体量子点是一种通过胶体化学方法制备的荧光纳米颗粒,由于它们的尺寸非常小(通常三个方向都小于20nm),具有非常明显的量子限域效应,因此相比体半导体材料具有截然不同的光电特性,如荧光波长对量子点尺寸的依赖性,即可以通过调控胶体量子点粒径大小实现从紫外到近红外的荧光发射。同时,由于大的比表面积,胶体量子点荧光强度常常会受量子点表面气体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制成基于胶体量子点荧光强度变化的气体传感器。然
本文通过对变换系统热交换器列管积盐堵塞原因的分析及其防止措施,可看出蒸汽品质高低对化肥厂正常生产的影响。
晶界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对材料的性能影响显著,特别是对于晶界分数较高的纳米金属更是如此。晶粒细化至纳米尺度,大量晶界可以显著提高金属的强度,但是高能状态的晶界容易发生迁移而使得晶粒长大,破坏纳米晶结构。纳米金属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调控材料结构以改善其热稳定性。溶质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纳米晶的热稳定性。Fe-Cr合金被广泛用作耐蚀合金或耐热合金,但是Fe-Cr属于弱偏聚体系难以发生晶界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