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暖炕》(第四章)朝中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2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母亲的暖炕》(第四章)为翻译对象,翻译内容以朝鲜族作家金贤哲与其患病母亲日常生活为中心,并涉及了中国朝鲜族居民的生活现状。《母亲的暖炕》是中国当代朝鲜语文学作品日记集,记录了作者金贤哲与患病母亲的日常生活。中国朝鲜族当代文学作品突出和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朝鲜族文学的发展状况,创造了中国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译者以《母亲的暖炕》(第四章)为翻译文本,了解了朝鲜语的语言特征。译者深刻地认识到,无论哪个国家或是哪个民族,母爱都能撼动人心。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报告书的撰写背景;第二部分是对翻译文本的介绍,主要介绍了该书的内容、作者以及选择本书作为翻译实践对象的原因。朝鲜族作家金贤哲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在本书中记录了与母亲生活的日常琐事,语言富有感情且具有民族特色;第三部分是译前准备,分为译前分析准备和理论准备;第四部分是典型翻译案例分析,按照不同的翻译方法逐一分析;第五部分是结束语。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借鉴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大量的翻译案例分析,以期在实践中总结朝中翻译经验。并且力求遵守严复的“信、达、雅”准则,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保证翻译文本的准确性、流畅性以及文学性。在本报告书中译者运用到了增译、意译、转换、省略等常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自身的翻译能力也得到提高。在本次翻译实践中译者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并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创造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并不容易。翻译好一部文学作品要具备双语能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因此好的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应具备真挚的态度和长期翻译实践的积累。译者希望中国读者通过译文,能够客观地认识朝鲜族文学,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从中体会伟大而平凡的母爱,感悟人生。
其他文献
本论文立足于中国当代语境的视角下,锁定了中国为社会背景,当代为时间背景,结合该时空背景下的特殊语境,对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及在中国当代的时空语境中,乡土油画受到启发并借鉴吸收其他优秀的文化,呈现出乡土与写实主义、超写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元素相结合的新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气象进行探讨。从中国当代艺术语境全球化、都市化、艺术传播媒介化等三个主要特征入手,构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动力,金融稳定和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在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就明确要求,地方政府要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中央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新时期“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从中央到地方要不断健全强化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防控金融风险的发生。明确各地方政府是防范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牢牢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兼具自然和人文的属性,高中地理内容更是紧密联系自然和社会。但是,基于我国现行的分科教学体制,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教学仍受限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教育规律的探索也使得学科发展的广度、深度有了重大突破,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同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要求的提出,更为学科间的整合教学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基础,围绕
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1875)是19世纪最有修养、内心最为淳朴的画家之一。柯罗认为他一生中只有一个目的:表现他最热爱的大自然。他观察自然的敏锐眼力、对自然的赤诚情感、丰富的想象力、特殊的绘画手法等在他的画作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演绎在他整个艺术历程中。他对往昔的“追思”“怀古”之情、对大自然的挚爱使他的画面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使他的绘画
佛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和法国画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活跃于17世纪巴洛克艺术盛行时期的两位艺术家。鲁本斯认为绘画创作应当更注重色彩,色彩更接近自然,适合表达情感;普桑的绘画创作以素描为主导,强调理性的设计与严谨的结构,线条和设计主宰画面。以色彩为主与以素描为主的思想长期影响着油画创作
明代中期,以苏州、松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造园活动十分兴盛。由于园林建造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这一时期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园林题材山水画作品,园林题材山水画在技法表现、归隐情怀与意境营造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过去美术史界对于明中期园林题材山水画关注不多,且多个案研究,未作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入探讨。本文主要以“吴门画派”园林题材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从代表画家、重要作品、风格特征、意境营造与影响
地理课堂问题的设计是落实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有效的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纵观当前地理教学发现,课堂问题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还不突出,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SOLO分类理论根据学生在具体任务中的表现,将学生思维分为了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思维的结构性特征,增强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可观察性。教师运用该理论能够准确识别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思维进阶。因此,文章将SOLO分类理论引
积极共情是共情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并逐渐成为国内外共情研究中的热门问题。以往研究表明,积极共情和消极共情在认知神经基础上存在很大重叠,但是在社会行为和信息加工上表现出和消极共情不同的独有的特征。积极共情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积极情绪的维持密切相关,并对情绪信息的信息加工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大学生群体中探究积极共情对人际亲密度和积极情绪的影响机制以及积极共情的信息加工特征。研
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先后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法国画坛。本文主要论述两位法国艺术大师,印象派画家埃特加·伊莱尔·日尔曼·德加和后印象派画家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两位艺术家对舞女题材绘画都有所涉猎,他们是十九世纪欧洲舞女题材绘画的杰出代表。德加与劳特累克同为法国画家,相互之间有过交集,劳特累克曾十分崇拜德加,德加的绘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特累克的艺术创作。两位画家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