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积累,最终成为瞩目世界的灿烂文化。其中,代表着中华文化精髓的典籍浩瀚如海,而把具有中华特有文化的典籍译成英语,则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建设。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论语》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西方人了解中国文明的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经典中凝聚着民族核心文化,而文化核心词则蕴含着核心文化的精髓。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讨论《论语》文化核心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通过梳理《论语》中文化核心词的翻译研究,发现译者对文化核心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各不相同。不同的译者对原文文化核心词有不同的理解,这使得文化核心词在英文中获得了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内涵。本文作者进而提出文化核心词多元翻译和选择的难题:在多元的翻译中,什么翻译策略和方法产生的译文才能传递中国核心文化呢?才能让原滋原味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呢?从文献综述中可以发现,有的学者关注了文化核心词的多元翻译,有的学者没有关注。即使有的学者提到了多元翻译,但是没有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给出解决方案。因此,本文作者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来讨论《论语》文化核心词的多元翻译与选择问题。在译本对比中,作者观察到文化核心词汇多元翻译现象并提出了多元选择困惑。接着,作者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和读者反映论来解释文化核心词翻译多元现象存在的合理性。虽然文化核心词阐释的多元性有其合理性,但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译者不能随意皆可,需要做出翻译选择。在文献综述后,作者确认该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译者该如何为《论语》“走出去”做翻译选择呢?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指导,译者的文化核心词翻译策略、方法选择要服务于《论语》“走出去”之目的。文化核心词要走出去,要被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者的翻译策略、方法选择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其中国文化内涵。因此,文化核心词的翻译策略是异化而不是归化。不过,实现异化翻译策略的方法却不是传统认为的直译,因为直译看似忠实,读者会因为其过度陌生而无法接受原文内涵。受到英语文化核心词汉译的启示,作者认为音译加注释应该成为汉语文化词英译的首选方法。除此之外,本文还探讨了其它情况下文化核心词翻译方法的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