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三轮产能过剩,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但收效甚微,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表明我国去产能政策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但主要集中于采用模型估计等方法评价去产能政策执行效率,鲜少有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探究去产能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效率损失的原因。基于此,本文试图分析探究去产能过程中是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在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下,政府为保经济、税收和就业,导致去产能积极性不足,但去产能任务完成情况是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是否会采取“有保有压”的方式去产能?进一步地,市场分割是否增强了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双向寻租,以谋求收益最大化,成为国有企业产能的保护伞,导致去产能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资源错配现象。基于2010-2014年工信部淘汰落后产能数据,研究发现:地方保护主义显著抑制了国有企业去产能,而促进了非国有企业去产能。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效应依然存在。说明地方政府执行去产能政策时,存在所有制偏好,成为国有企业产能的保护伞。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地方政府联系更为密切的大型国有企业、本土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更易获得地方政府保护,承担了较少的去产能任务;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化会一定程度削弱市场分割的资源错配效应,不同所有制企业去产能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保护了非国企的产能和存续。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地方保护的微观经济后果,丰富了落后产能退出的影响因素,结论有助于评价去产能政策执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