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历史街区传统建筑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为明至民国时期。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具有无锡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的传统建筑。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传统建筑的空间、造型、材料结构等都随之改变,这一演变过程折射出无锡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朝代的更替、战争的破坏以及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无锡历史街区现存的许多传统建筑被闲置、损坏、拆除或改建,遗存的传统建筑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无锡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变特征,为保护和修复这批传统建筑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论文以无锡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资料收集和测绘的基础上,运用建筑形态学和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将无锡历史街区主要发展阶段划分三个时间阶段:明至清中期、清末至民国初期、民国时期,分别对该时间阶段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其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主要包括:建筑类型、建筑平面形制、建筑空间功能构成及建筑实体造型特征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结构的转变、文化思想的交融、社会制度的限制等非物质形态因素总结其形成和演变的动因,从而整体性和系统性梳理研究无锡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相关研究综述,指出研究的不足,从而确定研究的内容及目标,制定出一个整体性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对无锡历史街区传统建筑产生的背景、历史沿革、四大历史街区概况进行研究分析。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为平行章节,分别从无锡明至清中期、清末至民国初期、民国时期三个时间段,对无锡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首先归纳其建筑的建筑类型及该类型的特点;其次分析和归纳其建筑院落平面单元模式及院落平面单元模式的组合方式,从而提炼出其平面的基本原型;并分析建筑功能构成及其空间序列;与此同时从建筑空间造型特征的实体形态进行梳理与归纳,主要从建筑外观、山墙及空间结构分析其实体空间形态特征;最后,从经济、制度、文化等非物质形态因素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形成的原因。第六章主要总结无锡明朝至民国期间无锡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总体的演变特征及特征演变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