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正始诗歌中“风”的意象与寻根意识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试图以士人的心态为中介,以玄儒升降的思潮为背景,探讨"风"之意象及寻根意识.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为三部分,论述建安诗歌中"风"的意象与寻根意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王粲、曹植诗歌,指出"风"之意象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动荡、无依的心境;一是衬托心理情感中的凄凉色调;最后则是作为诗人接近的仙道思想的工具.前两个方面是士人无根性心态的显现.儒家价值观念是王粲、曹植的根.个人价值的难以实现,是诗歌中"风"之意象出现的心理基础.作为对精神困境的超越,寻根意识表现为思乡、思妇的情思及对功名、"自然"观念的追求.后两点是寻根意识中的主要文化因素.第二部分以汉中后期以来道儒升降的思潮演变为背景,探讨士人心态中寻根意识的四种倾向与"风"之意象的关系.王粲是第一种倾向的代表,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他的根.下篇分为三部分,论述正始诗歌中"风"的意象与寻根意识.第一部分探讨何晏《言志》诗中"风"之意象的内蕴及心态.儒家价值观念是何晏的根,现实中的失志是其诗歌中"风"之意象出现的原因.以道家思想超精神中的困境是其寻根意识的表现."名教本于自然"是何晏寻根努力的理论表述.第二部分探讨阮籍、嵇康诗歌中"风"之意象的内蕴与其心态."风"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在功名的失落感;一是忧患意识,这既是对"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的反映,又因士人对名教的批判而产生.第二部分论述阮籍、嵇康的"自然观念".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唐五代女性文学研究不断掀起热潮,且多集中在个案研究和文献征考上,所用方法主要是统计和分类法.该文意在从诗歌史的角度对唐五代女性诗歌创作作一宏观
该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拜金之城".作家立足于都市文化的经济特性,从一开始,就在都市文化的最基础力量(经济基础)上,与自己代言的城市取得了文化默契.老舍和张爱玲由各
为了顺应科技发展潮流,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拓展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扩散,杂志编辑部积极探索科技期刊上网方式.通过主动对外联
古典诗歌意象的高度纯熟化从文化上钳制与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从诗歌艺术层面也使注重意象营造的古典诗歌基本丧失了诗歌应该具有的审美感受性,危及到诗歌本身的存在."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