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意识相关论文
从徐则臣《北上》文本分析入手,简述该作品中的运河文化,剖析其中蕴含的寻根意识.从寻根媒介、归乡的载体、他者逐渐“中国化”的......
“文革”书写构成了严歌苓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革”题材的小说,在严歌苓所有作品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她最广为人知且最有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活动的结晶,具有极高文化价值。海门山歌2008年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受众的流失......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小改革几十次,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改革事件,会发现一些奇特的现象即他们采取的改革策略几乎都是“托古改制”。古代......
该文试图以士人的心态为中介,以玄儒升降的思潮为背景,探讨"风"之意象及寻根意识.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为三部分,论述建安诗歌......
本文结合韩少功近二十年的创作历程:进一步梳理韩少功的寻根意识。“探询他心中理想的文化之根、生命之根、人性之根与文学之根......
傻子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类特殊形象,他们以其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异于常人的生活经历,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人物画廊里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在我......
寻根意识是人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寻根”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上,并且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学思......
虽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但是在现当代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当前民族凝聚力还有待增强.增强民族凝聚力无......
追根溯源乃人类之天性,中国古代各地普遍存在的堂号和堂联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堂号和堂联是中国家族文化中一种慎终追远、弘扬祖德......
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进而提高文化素养,则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
被誉为“海峡和平女神”的妈祖,自从宋元时期被传入台湾岛内以来,一直深受台湾民众的爱戴,并有着大量的信众.妈祖信仰已成为台湾民......
陈思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评论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巴金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每个......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诗词中这个因现代文明的发展而消失已久的优美意境,伴随着现代人木屋怀旧情结和寻根意识的回归正......
被誉为"海峡和平女神"的妈祖,自从宋元传入台湾岛内以来,一直深受台湾民众的爱戴,并有着大量的信众.妈祖信仰已成为台湾民众社会心......
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大系>中有一本尹昌龙著的<1985:延伸与转折>.尹著视1985年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转折点.潘军在他的第一部随笔......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唐元峰就潜沉在歌词写作之中,他以当代人文环境和大庆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话语方式,以石油工人的个体生命和群体......
文章以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为依据,对华裔朝鲜族人的来源、社会地位、历史贡献以及他们的寻根意识,做了较为详尽的评介,为民族研究和国际......
《给郑伯奇的一封信》是有相当研究价值的一篇文献,穆木天认为个人精神的贵族性追求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诗人价值的自我确认、体验的......
摘要:端木蕻良是东北作家,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强烈的回归意识。在端木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
客家人是全球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汉民族支系。他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虽然远隔重洋,在海外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生息了二三百年,但他们却念......
寻根问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文比现象。“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据说是哲学的三大命题。其实质就是一种寻根意识的具体反......
鲁若迪基是从小凉山走出来的。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诗人、一名政府官员。对他而言,在人生角色的转换与文学道路的转移过程中,他......
<正>中国文学史上的寻根现象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发生的时期,这一寻根活动的强烈冲动源自于西方殖民主义所带来的新的文化......
<正> 青年作家韩少功近期的创作活动,正在进行着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这期间,他首先推出了理论文章《文学的“根”》接着又呈献给......
<正>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发表于1984年《上海文学》第七期,随后,《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四期又予以转载,同时附有阿城的《一......
<正> 中国的西部电影深深植根于辽阔的西北黄土高原,展示的是我国西部人民特有的精神气质、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
在抗战过程中,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用语言营造了一个个与残酷现实相对的精神家园,"追寻--归宿"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模式。骆......
自从2002年第5期《钟山》杂志刊登韩少功的《暗示》以来,大家对于《暗示》文体的争论众多,对此,笔者也有自己的印象和看法。在我看......
本文从寻根意识的角度,大致根据中国寻根文学的发展脉络,结合王安忆的创作情况,从无根(1980-1984)、寻根(1985-1995)、扎根(1996至......
《匿名》是王安忆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老头”被绑架到远离上海的蛮荒之地林窟艰难求生,并逐渐向人类......
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祭坛上──论“五四”乡土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王志桢寻根,作为人类的一种古老而深沉的情感体验,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
新时期以来的少数民族电影显示出深沉的文化反思品格与寻根意识,它们意图借助少数民族文化剖析历史的流弊与意识的局限,反思其愚昧......
<正> 一新时期文学从“伤痕”开始,历经“反思”、“改革”等波澜壮阔的阶段,到1983年左右,“寻根”文学——从某个角度看,也可称......
沈从文是寻根文学的先锋作家,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在都市和乡村的对比中,他发现了都市人病态的品性和湘西边民健康的人格。为此,......
<正>新时期文学创作在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热潮后,八十年代中期又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引人注目的寻根文学思潮。......
高行健小说《灵山》大致可以划归1980年代的“寻根小说”,小说的主题指向和创作路径错综复杂,掺杂了诸多文化元素并涉及诸多领域。......
出国和怀乡是现代中国小说中一首吟唱不尽的咏叹调,愈久愈见其深沉。而华人作家频繁迁徙经验为这一曲调注入新的旋律。聂华苓就是......
清新明朗的马华诗景──评《马华七家诗选》朱立立《马华七家诗选》选收了马华七位优秀诗人的代表作,她为我们带来了清新明朗的马华......
<正> 要认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首先我们必须对当代世界的两种基本的文化追寻倾向有一义理上的把握.一是国际性的文化交融的倾向,......
土地、劳动人民、流浪等在秦牧散文中出现的高频率意象,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浓厚的反思性,使得评论界历来将他定位在颂歌鼓手类.但......
<正>对于初读中国台湾地区文学的大陆人来说,实在产生不了像台湾作家吴浊流先生的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类似文化认同之类的困惑;不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