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Bioz.com系统,利用胸电生物阻抗原理,得到无创情况下的多项与有创的SWGS-导管密切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复合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趋势,探讨其稳定性,同时评价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麻醉效应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择期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患者64例,64例患者ASAI或II级,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各脏器功能未见异常,均未给于任何术前用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n=32):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组(C组)。两组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依次给予①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25 mg,②咪达唑仑注射液0.1 mg/kg,③D组给予右美托咪啶1.0μg·kg-1负荷量10 min内注完,C组给予丙泊酚注射液2 mg/kg,④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05 mg/kg,⑤盐酸罗库溴铵注射液0.6 mg/kg诱导插管,D组右美托咪啶0.5μg·kg-1·h-1复合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0.25μg·kg-1·min-1静脉泵入,C组丙泊酚4 mg·kg-1·h-1复合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0.25μg·kg-1·min-1静脉泵入,术中间断给予注射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效果,应用麻醉深度检测仪(BIS)监测麻醉深度:BIS值40-50;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应用美国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监测全麻和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心血管反应不良事件发生次数及需要药物治疗的剂量;记录术中复合麻醉用药剂量和液体出入量;记录术毕自主呼吸恢复、呼之能应、睁眼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全麻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min镇静、镇痛和苏醒评分。根据临床麻醉学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监测结果1.1年龄及性别,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D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基础血压及心率,D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Bioz.com监测指标结果2.1仅存在组内差异,D组和C组心排量(CO)、搏出量(SV)、外周循环阻力(SVR)、胸液总量(TFC)、加速指数(ACI)、左室做功(LCW)、收缩时间比率(STR)组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以上各指标随着麻醉时相的不同变化趋势不同。2.2仅存在组间差异,D组和C组左室射血时间(LVET)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左室射血时间(LVET)随着麻醉方法的不同变化趋势不同,D组较C组平稳。2.3组间组内同时存在差异,D组和C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组间组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以上各指标随着不同麻醉方法不同麻醉时相的变化趋势不同,两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D组较C组平稳。3心血管反应不良事件发生次数及需要药物治疗的剂量3.1两组患者HR加快出现次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BP下降、MAP下降出现次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心血管反应不良事件发生须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两组对比,D组心率降低须阿托品治疗2次,剂量0.5 mg,其他药物均未使用。4术中复合麻醉用药、时间和液体出入量结果4.1辅助麻醉药用药,D组和C组对比,麻醉时间,芬太尼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于C组。4.2液体出入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呼之能应、睁眼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术毕D组和C组自主呼吸恢复、呼之能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睁眼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长于C组。6全麻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情况全麻过程中D组和C组,D组未出现任何全麻并发症,C组出现术后惊厥躁动2例。7术后30 min记录患者镇静、镇痛和苏醒评分7.1术后30 min患者镇静评分D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高于C组。7.2术后30 min患者苏醒、镇痛评分D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复合麻醉各有其优点,但通过Bioz.com系统,利用胸电生物阻抗原理,得到无创情况下的多项与有创的SWGS-导管密切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无创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趋势较丙泊酚复合麻醉平稳,实现了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优势。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和丙泊酚复合全麻效应及不良反应中,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能有效减少术中应激反应,增加心脏储备功能,减少麻醉并发症,术后延长镇静时间,可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