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新街口中心区热岛效应数字地图建构技术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伴随而来的各类城市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岛效应就是其中之一,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城市环境数字地图将抽象的城市气候环境数据集成到城市其他基础信息上,并以直观明晰的图形方式展现,能够分析城市气候环境的类型、辨别城市气候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导城市气候环境的优化,从而成为辅助城市规划设计的有效技术手段。  本文以南京市城市中心区为研究对象,以构建热岛效应数字地图为研究目标,探索了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底层数据平台,分别采用实测、模拟、红外遥感三种方法构建南京市城市中心区热岛效应数字地图的技术,并比较了三种技术路线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介绍了城市气候数字地图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三章介绍了南京市城市中心区的界定方法和热岛效应数字地图的底图获取,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章探讨了基于GIS和实测的南京市城市中心区热岛效应数字地图构建技术。第五章研究了基于GIS和模拟分析的新街口中心区热岛效应数字地图构建技术,提出了综合考虑相似性和正交网格划分的城市中心区复杂三维模型的处理方法。第六章介绍了基于GIS和红外遥感的南京市中心区热岛效应数字地图构建技术。第七章对实测、模拟、红外遥感三种技术路线进行了比较,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其他文献
气候系统的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节约现有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如何设计低技术的节能建筑成为每一个建筑师应该思考的命题。   本文选取“亚洲湿热地区”为研究范围,“建筑的
我国住宅工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从单纯增量型向增量与注重质量的发展阶段。从西方住宅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史可以总结出,当住宅产业化发展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
本研究以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作为研究案例,探究木构建筑形制与技术的特点与演变。晋中地区早期木构建筑具有地域分布集中、数量较多、年代分布平均、规模差异明显的
传承地域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正面临着的重大课题,而近年来的建设实践中对建筑材料地域化的关注与日俱增,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解读,对地域材料的模仿与误用使城市新建筑失
空间作为建筑的本质,使得对空间的追求成为建造行为的出发点;建筑——即空间的定义则是结束点。对空间的限定——界面的处理也成为了构筑建筑的过程之一。而建筑总是生成于现有
建筑装饰设计师创作中所关注的主要是空间的问题,如空间的生成、空间的利用以及空间的体验,这也是建筑设计创作中的三个重要阶段。通过理性的分析(包括场地、功能、流线)生成合格
消费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带来了众多的变革,而作为建筑学科的研究领域,消费空间是属于当代社会物质环境的一个特定类别,它由物质围合分隔而成(虚拟空间也是由物
20世纪以来,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等领域发生着变革,相互作用之下必将引起世纪之交建筑实践的转变,同时建筑技术进步亦为变节提供有力支持。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和全球化主导下
在现代城市中,无论基于城市实体空间发展的需求--如机动车道的日益加宽、城市广场和步行街的大力兴建,还是基于城市意象的需求--如标志性、辨识性的强化,作为城市空间节点的街道
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继而乡村住宅建设量增加,能源消耗量也迅速增长,同时人们追求住宅的大空间,迫使乡村住宅开间、进深越来越大,层高越来越高。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乡村